content

一個被槍殺的天才女作家

 2004-12-01 17:1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從不頒給已故作家的法國文學大獎今年破例了,獲得勒諾多獎的是62年前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被槍殺的伊萊娜,在「我們明年是不是也可以把獎頒給大仲馬」的質疑聲中,法國的評論家指出:「忘記她,是20世紀法國文學史最不公正的事情之一。」
11月8日,作為法國五大文學獎之一的勒諾多獎與龔古爾獎同時揭曉。去年龔古爾獎因突然提前開獎而讓人措手不及,今年勒諾多獎則因頒給一個已經去世半個多世紀的作家而讓人大吃一驚,因為法國的這些文學大獎從來都不頒給已故作家。勒諾多獎評委會秘書長布蘭古對評委們的選擇感到有些無奈,說:「這種選擇有違我們的身份,除非那是一部極為出色的小說。即便如此,也應該記住,設立這個獎是為了宣傳和推介作家。我們的任務不是給死者平反,如果是那樣的話,我們明年是不是也可以把獎頒給大仲馬?」另一個評委帕特里克.貝松也說:「這種事下不為例。」不過,他還是投了這位作家一票,並且對作者生前沒有得過文學獎感到驚訝。
誰是這位作家,他竟能讓文學大獎的評委們在半個世紀後不惜違反評獎規則,為其「網開一面」?獲獎的又是一部什麼小說?這位作家叫伊萊娜.內米羅夫斯基,出生在烏克蘭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03年生於基輔,父親是聖彼得堡的銀行家,家中生活富裕,有僕人,有奶媽,住在高尚住宅區,而那裡本來是禁止猶太人進入的,但她家例外。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由於她父親是有產者,且與沙皇政府有種種聯繫,革命者懸賞他的頭顱,全家人被迫躲到莫斯科。在那段時間裏,他們不敢外出,年輕的伊萊娜只得靠讀書打發時間。後來,他們終於逃離了俄國,輾轉芬蘭、瑞典,最後到了法國。伊萊娜在巴黎索邦大學繼續上學,1926年獲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她迷上了跳舞和晚會,並結識了米歇爾.愛潑斯坦。米歇爾也是被流放的猶太銀行家的兒子,兩人有著共同的身世和共同語言,互相頗有好感,不久後便結了婚。

1923年,伊萊娜開始寫中短篇小說,並以筆名在報刊上發表了其中的幾篇。1925年,22歲的伊萊娜開始以她熟悉的銀行界為背景創作長篇小說,1929年,一部書名叫做《大衛.戈爾德》的小說終於完成,她把手稿寄給了出版商貝爾納.格拉塞。格拉塞讀完她的小說馬上決定採用,但當他想聯繫作者時,作者卻失蹤了,音訊杳無。格拉塞只得通過報紙刊登廣告,讓作者趕快與他聯絡。過了許久,作者才露面,原來,她住院生孩子去了。約好見面的那天,格拉塞以為那位「新巴爾扎克」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作者,誰知出現在他面前的竟是一位身材苗條的年輕姑娘。但格拉塞是法國出版界著名的「伯樂」,不會看錯人的,他從伊萊娜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位未來的大作家。《大衛.戈爾德》語言簡潔、流暢、準確,一個俄羅斯姑娘,能如此熟練地掌握法語,格拉塞深感驚訝。果然,小說出版後,很快就吸引了大批讀者,評論界也是一片叫好聲,並馬上就有片商來洽談電影拍攝事宜。第二年,根據該書改編的電影拍攝完成,上映後跟小說一樣獲得了巨大成功。這部長篇處女作給她在社會上贏得了名聲,從此,她正式踏上文壇,開始了寫作生涯。

不久,她的《舞會》又引起強烈反響,這部篇幅不長的小說是在創作《大衛.戈爾德》的間隙中一氣呵成的,出版後也廣受歡迎,第二年就被拍成了電影。此後,她又陸續推出了許多小說,如寫流放和思鄉之情的《秋天的蒼蠅》,寫黑海某港口一猶太人聚集區小詩人的《神童》。《庫裡羅夫事件》寫的則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一個革命者奉命去殺舊政府的一個部長,動手前卻發生了動搖。

伊萊娜的長女遲遲未公開母親的遺著,因為過去不堪回首

巴黎在慶祝一個新作家的誕生,報刊上到處都在談論她的小說,人們爭相邀請她、讚揚和恭維她。作家保爾.勒布稱讚她為「新科萊特」,作家布拉齊亞克也稱讚她的文風純潔得堪作典範,權威人士認為她是當時最才華橫溢的作家之一。當時的許多大作家,如莫洛瓦、科克多、凱塞爾都成了她的良師或益友。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德軍佔領了法國,親德的維希政府頒發了新移民法,配合納粹迫害猶太人。伊萊娜和丈夫米歇爾只得逃出巴黎,躲到索恩河和盧瓦河附近的鄉下。昔日的朋友不敢再見他們,伊萊娜被禁止發表任何作品,深陷於失望和孤獨之中。幸虧她的出版商不時來看她,在生活上資助她,並幫助她以假名發表作品。於是,伊萊娜又開始寫契訶夫傳記--《秋天的火焰》,並試圖完成已寫了幾年的《法蘭西組曲》。伊萊娜的長女,現年75歲的德尼絲回憶說:「我們一直住在那個村子裡,我只記得媽媽在不停地寫啊寫啊。好像她知道來日無多,必須抓緊寫作。她手稿裡的字裡行間都表明,她很清楚自己最後的這部作品只能在身後出版了。」

1942年,法國警察逮捕了伊萊娜,德尼絲說:「她很有尊嚴,只說自己要出門旅行了。」她被流放到法國的博姆,後轉到德國的奧斯維辛。一個月後,即8月17日,她在集中營殘酷地遭到槍殺,米歇爾曾試圖營救妻子,但兩個月後,自己也被捕了,遭到了同樣的命運。逮捕米歇爾時,一個善良的警察救了他的兩個女兒的命,要她們趕快逃跑。德尼絲當時只有13歲,她抱著母親的一個皮箱東躲西藏,皮箱裡有家人的照片和母親從不離身的厚厚的皮面活頁夾。她當時並不知道這就是《法蘭西組曲》的手稿,但她知道這對母親很重要。姊妹倆先是藏在波爾多的地窖裡,後來跑到了一家修道院。在東躲西藏的日子裡,德尼絲一直帶著這口箱子,此後許多年,她一直沒有勇氣打開它。20世紀70年代中期,她的公寓遭到水災,活頁夾險些損毀,她和妹妹這才決定把它交給法國檔案館。在交出手稿之前,她想留一份副本,於是她開始抄錄裡面的內容,這時,她才發現那是一部小說。但多年來,她一直不願公開這部作品,因為過去不堪回首。

1985年,人們開始想起這位天才的女作家,陸續重版她的作品。1992年,也成了作家的小女兒伊麗莎白從母親的角度,用第一人稱寫了一本自傳《瞭望臺》,全面回顧了母親的一生,成為瞭解伊萊娜不可缺少的資料。2000年,《瞭望臺》重印,但此時伊麗莎白已身患癌症,不久就去世了。同年,伊萊娜從未發表過的15部中篇小說也首次以《但願星期天快快來到》為名結集出版,但直到今年,長女德尼絲才下定決心,公開母親的遺著《法蘭西組曲》,她認為現在出版這部作品不會背叛母親了。該書出版後,很快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一個多月就有15個國家購買了版權。

《法蘭西組曲》原計畫寫五部,但最後只完成兩部,現合成一冊出版。第一部《六月風暴》,主要寫1942年猶太難民大逃亡,第二部《溫柔地》寫法國一個小村莊村民與德國軍人的關係。小說沒有正面寫納粹令人髮指的罪行及其仇恨猶太人的行為,而是著力揭示人性醜惡的一面,刻畫出特殊環境下人們所暴露出來的真實本性。作者無情地揭露了法國小資產階級和平民的軟弱、自私和妥協,並對這些行為作出深刻和細膩的心理分析,但這種分析並不枯燥和抽象,而是建立在生動的情節之上的。在書中,我們看到一個婚姻不幸的年輕女人,獨自與婆婆住在一起,德國人進村後愛上了一個德國軍官;一個懦夫濫用一對年輕夫婦的信任偷盜汽油;一個平庸的文人貪生怕死,與德國軍人妥協;一個年輕的牧師被他所照顧的孩子們私刑處死,這群孩子還從中感到了「巨大的快樂」。作者講述了這些事件,卻不下結論,而只用幾近完美的語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讓讀者自己去評判。書中融合了猶太、法國和俄羅斯文化,具有一種特殊的力量,時而平靜,時而克制,時而強烈。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見證了一個充滿痛苦和瘋狂的時代,用自己敏銳的感覺去探觸人類複雜的靈魂深處。法國有評論家指出,忘記她,是20世紀法國文學史最不公正的事情之一。作家勒布則說:「在當代作家當中,我覺得沒有一個人的文筆有這樣的味道和這樣的高度,除了科萊特。在我們喜歡、讓我們感興趣的作家當中,沒有人能與這個年輕的女作家匹敵。」法國《世界報》則稱《法蘭西組曲》是一本「橫空出世的傑作」。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