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56歲(看上去卻像80歲)、身患帕金森症的孤獨老人,他會流淚,也會親吻愛人的嘴唇,喜歡吃巧克力蛋糕,經常牽著心愛的牧羊犬散步。一部即將公映的德國電影塑造了一個「鄰家大叔」的形象,這個「鄰家大叔」不是旁人,而是被稱為「惡魔」、「瘋子」的納粹德國戰爭狂人阿道夫.希特勒。
這部賦予希特勒「嶄新形象」的電影叫做《衰敗--希特勒和第三帝國的結束》(以下簡稱《衰敗》)。「希特勒不是魔鬼,他是個人。」在《衰敗》的新聞發布會上,55歲的德國著名導演波恩特.艾興格一直強調這一點,他同時還兼任影片的製作人和編劇。
9月16日,這部講述希特勒和納粹帝國最後日子的長達150分鐘的電影即將在德國公映。
在公映之前,一場大討論就開始了。媒體爭論的焦點,在於與希特勒同代的人都已逝世的情況下,是否可以將第三帝國時期的故事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題,而希特勒是否有權得到人們哪怕一絲一毫的同情。
「人性化」希特勒
一直以來,希特勒都是德國電影界的一大禁忌,此前在幾乎所有反映二戰時期的德國電影中,希特勒從未作為主角,有的電影乾脆將其形象省略掉。但在他死去將近60年後,波恩特.艾興格打破了這一禁忌,並且將慣於以豪言壯語煽動人心的獨裁者形象描繪為一個柔言細語的夢想家。
1977年,德國導演漢斯.約爾根.塞伯博格曾經拍攝了一部關於希特勒的電影記錄片,但是希特勒的最後時刻並沒有成為影片的一部分。「因為對他結局的描述會讓任何一個人都可能變成一個令人同情的角色。」 塞伯博格解釋說。
波恩特.艾興格並不認為有這樣的危險存在,「我們只是想通過細節向觀眾敘述那段歷史,至於評論,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這部根據2002年出版的同名歷史作品《衰敗》和希特勒女秘書榮格的回憶錄《最後時刻》改編的電影,以榮格的視角講述了納粹帝國結束之前,即 1945年4月20日至5月2日間,發生在帝國總理府花園下面掩體裡的故事。希特勒是這段歷史的主角,在那裡他過了自己最後一個生日;面對戰爭的失敗他歇斯底里、痛哭流涕;他與愛娃結婚,然後同她一起自殺;他發給士兵氟化鉀針劑,命令他們即使給敵人留下屍體,也必須面目全非……
「對於希特勒,我並不認同公眾對他『魔鬼』的定義,如果不是對他還有一絲同情的話,我也不會扮演他。」有著憂鬱氣質的奧地利著名演員、63歲的布魯諾.岡茨將希特勒的不佳形象歸咎於時代的刻意扭曲,「1945年之前活著的希特勒和1945年之後已經死去的希特勒是完全不同的,是他身後的時代塑造了他的後一種形象。」
艾興格與岡茨看法如出一轍,「不能再讓好萊塢掌控對二戰歷史的解釋權了。對我來講,最大的噩夢就是看到我們進口好萊塢電影,由他們來講述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歷史。」艾興格認為只有深入德國歷史,才能夠展現那個時代人們真正的內心世界,「如果人們只是把他作為一個暴君而妖魔化的話,就不會真正瞭解他和他所做的事情。」
「它給那段荒謬的歷史一個真實的面孔。」德國《明鏡》週刊這樣評價這部電影。
「德國人要原諒他嗎?」
影片正式公映的前兩週,一場由媒體組織的討論就已經在德國遍地開花,大家在關注同一個問題:將一個殺人魔、戰爭狂描繪成鄰家大叔、夢想家的形象,這對德國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大部分德國媒體顯現出樂觀的態度,《南德意志報》認為,《衰敗》之於希特勒,可以同《再見列寧》之於兩德統一、《伯爾尼奇蹟》之於德國戰後重建的地位相提並論,認為它將「令德國電影在對待德國歷史方面重新拾回信心」。
然而,也有媒體對此表示擔憂。《圖片報》就提出質疑:「有必要將一個惡魔刻畫成一個人嗎?」英國《鏡報》更是打出黑底紅字的標題《德國要原諒希特勒嗎?》他們認為,近一段時期以來,德國人通過敘述本國在二戰中的遭遇,把自己也塑造成了一個受害者形象,企圖以此開脫戰爭責任。而《衰敗》對希特勒人性化的表現,就是在為其解脫罪責。
剛剛從德國調研回來的同濟大學德國問題研究所教授李樂曾接受《時代人物週報》採訪時說,他不讚同後者的過度反應:「可以肯定地說,這部電影的出現,對德國史學界的二戰歷史觀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李樂曾認為,德國目前的政體是建立在對納粹帝國完全否定的基礎之上的,所以他們對二戰的反思非常徹底,尤其是上層社會,對那段歷史都做了真誠的反省,德國的學校教育中也專門有關於二戰歷史的反省教育。另外,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經濟上聯繫越來越緊密,這也使他們不可能在這個問題上一意孤行。
「除了政治上的獨立之外,他們也在謀求文化上的獨立。」相反,李樂曾教授認為,這部電影的出現,表現出德國人對待二戰歷史方面心態的成熟。兩德統一之後德國外交政策上獨立性的增強,也給了他們在藝術文化表現方面更多的自信。
然而,從情感上來說,對希特勒「人性化」的表現有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傷害到二戰受害國的人們,特別是猶太人。至於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還要等到電影公映之後。
由最好的導演擔任製作人,邀請最好的演員出演,取材於歷史上最具戲劇性的片斷編排劇本,再加上1500萬歐元--德國電影市場10年來最多的投資,這些都是《衰敗》的引人關注之處。
「不管怎樣,德國電影的這個9月必定已是艾興格的9月。」
戰爭狂人的最後時刻
德國《明鏡》週刊根據掌握的史料,用一篇長達6頁的封面文章再現了希特勒最後十幾天的歷史,文章標題為《在罪惡的地下掩體中》。歷史與文藝創作截然不同,再現歷史比爭論電影本身更有意義。本報記者 馮靜 編譯
沿著筆直的樓梯,從位於柏林特圖德-科爾馬大街舊帝國總理府的地下防空洞繼續往下走2.8米,就是由20間房子組成的「水泥棺材」了。一扇可以阻擋毒氣的鐵門使光線驟然暗淡下來,空氣中瀰漫著發動機的汽油味和讓人心神不寧的潮氣,戰爭時炮火震下的塵土厚厚地堆積在地上。幾米外的左前方,一條狹窄的走廊就通向希特勒的房間。
柏林戰役的慘烈和德國在二戰後期受到的毀滅性轟炸,希特勒從來沒有親眼見過,因為戰爭結束前的兩個月(從1945年2月底開始),他是在這個距離地面8米的地下掩體中度過的。每天中午起床,然後在狹小的軍情室裡跟軍事官員討論戰情--這樣的會議通常會持續到晚上,凌晨時分,早已疲憊不堪的秘書和服務人員還要面對他的自言自語。
宣傳部長戈培爾每天為他朗讀普魯士皇帝弗裡德裡希二世的傳記,這位皇帝曾經在戰爭中陷入絕望境地,最後自己結束了生命。在閱讀的過程中,有眼淚滑過元首腫脹的臉頰。
4月12日,得知美國總統羅斯福去世的消息時,希特勒興奮地舉著刊發消息的報紙在國防部長斯貝爾面前晃來晃去:「你看,奇蹟出現了,就像我一直預言的那樣。戰爭還沒有失敗!」但這種高漲的情緒並沒有維持多久。4月16日凌晨3點,即希特勒56歲生日那天,蘇聯的坦克從南北兩側攻入了柏林。
4月20日 最後的生日
為了給最愛的人慶祝生日,愛娃.布勞恩在這一天穿上了一件嶄新的銀藍色錦緞裙,只是希特勒根本沒心思注意這些。他最後一次來到地面上帝國總理府花園,接受一隊疲憊不堪的士兵們列隊祝賀,他與隨從漫不經心地握手,卻什麼話也沒說。
而這時蘇軍已經兵臨城下,柏林馬上就要被封鎖。黨衛隊頭子西姆勒建議希特勒暫時先轉移到還沒有被佔領的德國南部,以後再圖反攻。這位獨裁者卻執意要留下來,「我是統帥,只要我還能真正掌握全局,我就不會在深山老林裡的某個地方指揮。」希特勒認為只有在柏林自己才能擁有足夠的權威率領部隊繼續抵抗,同時拖延時間,直到美國人和蘇聯人的聯盟解散。
4月21日早晨,柏林市中心第一次遭到炮火的襲擊。爆炸聲把希特勒提前兩個小時從睡夢中驚醒,他驚慌失措地衝到前廳,「怎麼回事?哪兒來的槍聲?」當得知這是戰爭的炮火時,臉色頓時變得蒼白,「俄國人已經離我們這麼近了?」
希特勒不斷與空軍總參謀長克勒通電話,聽取威廉亚洲官网 戰事報告,卻拒絕使用空軍部隊,「空軍是多餘的。」他要求部下全面抵抗,「所有的士兵,如果誰中途退卻,將在5小時之內喪命。」他命令黨衛隊最高指揮官斯坦納在柏林東北部發動反擊,但斯坦納沒有執行命令。
4月22日 「戰爭失敗了」
希特勒把所有參加軍事會議的低等軍官趕出房間,一把折斷了那支整天帶在身上的彩色筆,開始趴在桌子上嚎叫,眼淚在臉上縱橫著。他不斷地用拳頭砸著另一隻手的掌心,「戰爭失敗了。」
他接著命令女朋友愛娃和女秘書們換衣服,打算讓他們先行逃往南部。「但是你知道,我會一直跟你在一起,我不會讓他們把我帶走的。」 愛娃第一個反應過來,握著他的手說道。希特勒吻了她的嘴唇,在這之前,從來沒有人看到過他有這樣的舉動。
對於那些他認為忠誠的部下,希特勒送給他們每人一支氟化鉀:「我不希望,我們中的任何一個被俄國人活捉或者被他們發現我們的屍體。每個人都要想辦法,讓自己的屍體變得面目全非。」防禦工事裡開始瀰漫著一種悲涼的氣氛。「所有人都不再工作,只是在考慮一個問題,」當時每天都要進出這個地下掩體的少校福來塔格戰後回憶說,「該選擇哪種自殺的方式呢?是服用一支氟化鉀,還是用手槍對準太陽穴?」
柏林歷史學家理查德.洛可夫斯基估計,1945年上半年,有超過10萬名德國人自願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4月28日 婚禮
4月28日清晨,距離希特勒結束生命還有48小時。他生氣地再次命令國防軍增援柏林,但已經沒人理會。如果希特勒對未來還抱有一絲希望,他是不會跟愛娃結婚的。在他的生命中只有德國,沒有妻子。但是現在,為了獎勵愛人的忠誠,他們要舉行婚禮。
1929年,希特勒在為他拍照的攝影鎦械諞淮渭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德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