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媒體報導簡化漢字損失不可估量

 2004-08-02 01:4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五六十年代中國提出漢字改革,一九五六年頒布了第一批簡化漢字。簡化漢字以筆畫少、易書寫的優勢普及開來。人民日報昨天第十三板指出,簡化漢字使用至今,暴露出的問題損失將是不可估量的。

據華夏經緯網7月30日報導,在五六十年中國的漢字改革提出的口號是「識繁寫簡」, 可是隨著歲月的推移,很多40歲以下的人都不熟悉繁體字了。再過幾十年,承載著豐富、悠久民族文化的珍貴古籍很可能成為難以解讀的古董。

報導指出,這一損失將是不可估量的。到那時,若再培養傳統文化的專門研究人才,就要先教授繁體字,其難度不亞於學習外文。

有行家指出,(1)現行簡體字很難做到與繁體字一一對應,給古籍的翻譯造成了難以逾越的障礙。對此有一種說法是,古籍也可以排印簡體字版本。其實不然!古籍中有不少字因為使用頻率低而退出了常用字型檔;另有不少字在簡化過程中被轉借、合併;(2)雖然簡體字處於合法地位,在影視、出版、書法藝術中,在港澳臺和海外華僑華人的書報及日常生活中,繁體字仍在使用;(3) 簡體字難以承載著豐富、悠久民族文化內涵,例如,繁體字的「發」與「發」在簡化字中合併為一個「發」字。於是,在一些繁體字出版物和所謂的「書法」作品中,出現了將「怒髮衝冠」的「發」寫成「發」,將畫家「程十發」寫成「程十發」的荒唐事。其實,「程十發」寫成繁體字應為「程十發」,這個名字是有典故的,「程」與「發」都是古代長度單位,十發為一程。程老的姓和名恰好「相等」,典雅而幽默。而把「發」寫成「發財」的「發」,則不免大煞風景了。

這樣的情況都是在漢字簡化時「一對二」或者「一對幾」造成的。當需要變簡為繁時,就不知道選擇哪個了。即使設計出一個包括所有繁體字的轉換程式,電腦也很難識別該和哪個繁體字對應,它哪知道「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的「發」是「發」而不是「發」。

中國政協委員王為政曾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後退」半步,即:把一對二、一對幾的簡化字全面排查一下,適當恢復一些繁體字,使簡繁轉化時能夠做到對號入座,避免混亂。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