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出生在陝西武功一個貴族家庭的「別館」中。他的祖先李虎,曾是北周時「榮盛莫與為比」的所謂「八大柱國」之一。父親李淵,在李世民出生時,雖然其榮耀已非昔日的祖宗可比,但卻也是隋朝的皇親國戚,歷任譙、隴、岐等州的刺史,滎陽、樓煩等郡的太守以及殿內少監、衛尉少卿等重要職務。李世民生長在這樣的貴族世家,接觸的是世族豪門,結交的是貴族子弟,從小習藝練武,善於騎馬,好弄弓矢,鍛練了驍勇超人的武藝,也養成了強悍、臨機果斷、意志堅強的豪放性格。

  隋朝末年,獨夫民賊隋煬帝的統治,猶如一葉扁舟,漂浮在隋末農民大起義的驚濤駭浪之中。在農民起義軍的沈重打擊之下,隋朝的封建統治者內部也爆發一次又一次的分裂。613年,楊玄感起兵反隋;616年底至617年的春夏之間,羅藝、徐園朗、梁師都、劉武周、薛舉等官僚、豪強地主,紛紛起兵割據,擁兵自重。隋朝的統治很快就要被顛覆了。這時,充當隋的太原留守的李淵,雖是這個地區的最高長官,但卻時時受到了隋煬帝的猜忌與懷疑,日日要「縱酒納賂」以為「自安之計」。他也看到「天下大亂」、煬帝多以「猜忌殺戮」大臣的局面,正是自己積蓄力量、起兵反隋的絕好機會。於是,積極準備發動兵變。「聰明勇決、識量過人」,年僅20歲的李世民是他起兵的最主要的得力助手。

  李世民在跟隨父親來到太原之前,已經成長為一位英武少年,並已在「解雁門之圍」的戰鬥中初露鋒芒。他年輕有謀,善於用兵,交結和收羅了不少天下英豪。來到太原後,他又奉命「密招豪友」。當時,亡命在晉陽的長孫順德和劉弘基,都是他優禮結交的對象;晉陽縣令劉文靜,更是他無話不談、無事不商的密友。這些人,以後都成了晉陽兵變的最主要的骨幹力量。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父子在晉陽發動了兵變,公開舉起了反隋的旗幟。兵變勝利後,李淵即「法檄各郡,稱義兵,封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指揮右三軍」,南下霍邑、圍困河東。十一月攻克了長安,建立了唐王朝。接著,李世民執行了「先西後東」的戰略方針,在唐初的統一戰爭中,立下了輝煌的業績。

  617年,李世民率軍在淺水源(今陝西長武縣東北)大敗薛仁杲軍,並將其殘部消滅在折摭(今甘肅涇川東北)。

  619年,李世民挂帥親征,按照原定的計畫,「平殄武周,克復汾、晉」,鞏固了唐的西北地區。

  620年,李世民又驅兵關東,大軍指向竇建德軍與王世充軍,虎牢一戰,竇建德軍瓦解,王世充不戰自縛。唐初的統一戰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接著又平了劉黑闥,打贏了統一戰爭的最後一戰。

  李世民在晉陽起兵中的首義之功及在統一戰爭中的接連勝利,表現了他的傑出的政治才能與軍事才能,為他以後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奪得了帝位。執政以後,他很快地調整了中央集團和政府機構的用人制度,組成了以自己為首的最高決策集團。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雖然誅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其年幼無知的侄子,但東宮與齊王府的餘黨紛紛逃亡,在各地隱匿,企圖捲土重來,成了社會不安定的主要因素和混亂的根源。李世民曾兩次下詔赦天下:「凶逆之罪,止於建成、元吉,自餘黨與,一無所問。」非常策略地處理了「喋血玄武門」之後留下的問題。唐太宗還對東宮府的人才大膽地加以信任與提拔。如建成的驍將薛萬徹,曾帶兵攻打過玄武門與秦王府,失敗後又逃亡終南山。唐太宗派人請他回來,「雲渲矣謁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