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改形象運動
其中,有段新聞將新、老上海人的差距表現得清清晰晰:浦東某餐館晚上營業中突然停電,正在就餐的數十位上海食客乘機溜之大吉,只有一個從北方來的三口之家一直等,直到供電恢復正常付了餐費才離開。
在內地傳媒將炮口對準上海狂轟之際,上海市官員發起了新上海人形象運動,呼籲「推進城市精神塑造,做可愛的上海人」,希望紓緩輿論批評的壓力。
但是,當局眼的是上海的新形象,遠不及臺灣前總統李登輝提出「新臺灣人」的號召力。五年前,李登輝在為馬英九助選臺北市長時喊出了「新臺灣人」的口號,打破了族群藩籬,成為馬英九擊敗爭取連任的陳水扁的關鍵因素。
忽視新移民貢獻
反觀上海,當局忽視了近年移居上海的新市民的貢獻,忽視了新、老上海人之間的文化衝突,忽視了新移民被老上海人歧視的問題。
對於上海的新移民來說,最難以忍受的是,當你再三以普通話向上海人提出問題時,他仍用上海話回答你!那種「阿拉(我們」上海人」的優越感,不僅出現在一般的寫字樓,甚至荒唐地出現在大學的圖書館、南京路上的商店。
實際上,上海新移民的增長幅度甚為驚人。二○○○年上海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十五至六十四歲的市民有一千二百七十七萬,佔人口總數的百分七十六點三,比十年前增加了三點九個百分點,這批新增的上海人有三百一十一萬,佔全市一千七百萬人口的百分十八。若以每年新增三十萬移民計,目前新移民已接近上海人口的四分一。
大都市氣魄不足
特別要指出的是,以這批新移民的年齡來看,無論開廠、打工,還是從事科研、商貿,他們已成為上海經濟持續增長的支柱。可以說,上海的發展,過往十多年是靠中央的投資,未來則要靠新上海人的智慧。
對於一個以建立國際大都市為目標的政府來說,上海當局不正視新移民的地位,卻奢談新形象問題,未免舍本逐末,其氣魄、能力實在不及老邁的李登輝。
(蘋果日報)
- 關鍵字搜索:
- 新上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