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縮中的明朝疆域
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國號明。同年八月,明軍攻佔元大都,元帝北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軍平定雲南。至此,除了元殘餘勢力(北元)據有蒙古高原及其西北地區以外,明朝基本上繼承了元朝的疆域。但明朝的疆域並不穩定,尤其是在北方和西南,處於收縮的趨勢。在東北方面,明初是以恢復元朝的疆域為目標的。特別是由於在朝鮮半島的王氏高麗是親元的,所以明太祖堅持以鐵嶺為界,在朝鮮半島的東北部設置了屯駐軍隊的衛、所,與高麗發生過衝突。但到洪武二十五年,高麗由李氏取代,改而奉行親明政策。因此明朝不再堅持在朝鮮半島設置衛所,將這些衛所撤到鴨綠江以北,從此鴨綠江成了中國和朝鮮的界河。
在東北女真等部族地區,明朝陸續設置了一批羈縻衛、所,用以統治或控制當地民族。永樂七年(1409年)設置了奴爾干都司,管轄約三百多個羈縻衛、所;邊境約包括今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北至外興安嶺以北。永樂九年又征服了苦兀,轄境擴大到庫頁島(薩哈林島)。由於屬於羈縻性質,所以都司對各下屬單位的控製程度差異很大,同一單位前後也不一樣。
在北方,為了打擊和消滅元朝的殘餘勢力,明軍不止一次發動進攻。洪武時的北界推進到了今西遼河、沙拉木倫河、內蒙古克什克騰旗、查干諾爾、陰山山脈和賀蘭山一線,並設置了不少衛、所。但以後陸續後撤,到宣德五年(1403年),在今北京、河北、山西境內的明朝北界已經退到了長城。在今陝西、寧夏和甘肅境內的明朝疆域也是以長城一線為北界和西界了。
明朝初年,安南發生內亂,黎蒼篡奪了陳氏的王位,又以陳氏絕後欺騙明朝,獲得了明朝冊封。不久,寮國將故安南國王之弟陳天平送到,明朝於永樂四年(1406年)送陳回國,被黎氏所殺。於是明朝派兵攻入安南,俘獲黎蒼。在沒有找到陳氏子孫的情況下,於永樂五年在安南設置了交趾布政使司,置為明朝的正式政區。
但是越南脫離中國已經有四百多年,並不存在重新並入中國的充分條件,明朝的統治受到當地人民的反抗。加上一些官員處置失當,更使衝突激化。儘管明朝不斷採取軍事鎮壓,還是無法支持下去,終於在宣德三年(1428年)撤銷交趾政司。
明初,在雲南布政使司下除了正式府州外,還設有南甸、干崖兩個宣撫司和十個宣慰司,以後逐漸形成了「三宣(宣撫司)六慰(宣慰司)」。明朝對它們的統治方式和控製程序並不相同,但它們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三宣六慰」的範圍除了今國內部分外,大致還包括今緬甸那加山脈、親敦江和伊洛瓦底江以東地,泰國和寮國的北部。
1531年(明嘉靖十年),緬甸東吁王朝建立,逐步統一緬甸,並不斷進攻明朝所屬的土司。至十六世紀三十年代,「三宣六慰」全部落入緬甸手中。明朝出兵反擊,收復了部分失地,並加強了邊區的防守。但「六慰」中除寮國之外都已為緬甸所有,明朝僅保住了「三宣」。至此,明朝在今國界外的疆域主要還有:伊洛瓦底江上游的邁立開江以東、今雲南盈江縣以北地,薩爾溫江以東、緬泰邊界以北地以及寮國、越南北部的一些地方;其中包括當時的裡麻司所在的江心坡(邁立開江和伊洛瓦底江另一條支流梅開江之間地)和茶山司所在的片馬(恩梅開江至高黎貢山間地)。
明朝初建,西藏的政教領袖烏思藏攝帝師喃加巴藏卜在洪武五年(1372年)遣使納貢,第二年就親自入朝,受封為熾盛佛寶國師。明朝曾多次派使者去西藏地區,並在今西藏大部設置了烏思藏都指揮使司,在今昌都地區東部、四川甘孜和青海西南部設置了朵甘都指揮使司,在今喀什米爾地區東北部和西藏西部設置了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在這些機構下還分別設有主管或兼管宗教、軍事、民政的闡化、闡教、輔教、讚善、護教五王,大寶、大乘、大慈三法王,俄力思三王以及行都司、萬戶、宣慰司、招討司、衛、千戶所等。儘管在明朝中期因國力衰落,朝廷與西藏的聯繫不如前期密切,但始終掌握著西藏的主權,西藏一直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
今新疆、內蒙古、青海和甘肅的一部分在明朝大部分時間都外於它的疆域之外,在這些地區建立的政權主要有:
別失八里 1370年(明洪武三年)察合臺汗國滅亡後其後裔所建,轄境包括今新疆除哈密和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以東北地區以外,境外巴爾喀什湖、塔什干以東和帕米爾高原。都城在別失八里城(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1418年(明永樂十六年)遷都亦力把裡(一作亦力巴力,今新疆伊寧市),明朝人即將它改稱為亦力把裡。十六世紀後期,天山以北地區的東部已為瓦剌所佔,其餘也分裂為幾部:吉利吉斯,在今巴爾喀什湖以東南一帶;哈薩克,在今伊犁河流域;葉爾羌,在今塔里木河流域;土魯番,在今天山以南東部和甘肅南部。
韃靼、瓦剌 韃靼的名稱始見於唐代中葉,是突厥統治下的部族,以後興起的蒙古人是其中的一支。元亡後,明朝又將蒙古高原東部蒙古成吉思汗後裔各部落都稱為韃靼。瓦剌,清以後稱厄魯特,本在葉尼塞河上游,被成吉思汗征服後成為蒙古的一部。明朝泛指蒙古高原西部和阿爾泰山一帶的部族。
1368年(明洪武元年),元廷北走和林(今蒙古哈爾和林),1402年(明建文四年)取消國號,恢復部族,但各部不相統一。
1438年(明正統三年)以後,瓦剌首領脫顴統一了本部,進而征服了韃靼,其子也先曾短期統一了蒙古各部。1454年(明景泰五年)也先死,瓦剌瓦解,各部又分裂。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韃靼的達延汗出兵征服瓦剌,迫其西遷,又統一了蒙古各部。16世紀前期達延汗死後,再次出現割據局面。韃靼疆域的南界已在明長城一線,東界也已越過大興安嶺至明遼東邊牆一線。
- 關鍵字搜索:
-
退縮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D3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