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與宣傳有著說不清道不白的曖昧關係,在我們國家裡對宣傳的管制不僅反映在對思想的自由表達的限制方面,更多時候是對新聞的管制。新聞如果撇開評論部分應該是事實發生的事件報導,我理解這樣的事實是中性的、沒有意識形態的,除了一些個人隱私或是戰時戰略部署等必要的禁區以外,其它事件的報導應該是不受限制的,可為什麼有些人對許多事實如此忌諱呢?!
中國新聞有個特產,美名其曰--通稿。我理解的通稿就是統一口徑,如果通稿有意歪曲或是選擇性報導事實的話,那全國幾十個省份,幾千個主流媒體就會上演一場場面浩瀚的串供運動,如果有些事實連通稿都不發的話,那這麼多的主流媒體又步調一致地玩起了深沉。另外還有更具趣味的現象,那就是內參,據說許多記者都以能發表內參為榮,因為內參的讀者級別是受限制的,就像兒童不宜的三級片一樣,內參的新聞是百姓不宜。
我們來看看一些有趣的現象:
今年的薩撕風暴報導比事實發生遲了幾個月,最終一個姓蔣的老共產黨員幾封郵件就給捅了出去,後面的新聞轉向就不必贅述了。問題是究竟是咱們政府的「捂功」不夠還是所涉及的事實面太廣沒法捂導致了新聞的轉向?這點很值得人思考。
同樣的事還發生在另外一個老共產黨員身上--他就是李慎之,李老駕鶴仙逝二十多天後,大大小小的報紙才登出了通稿的豆腐塊說明李老去了。當網上的悼念彼此起伏的時候,我們的主流媒體卻異常沉默,而當我等收起哀悼之時,通稿卻扔出幾句冷冷的聲音,到現在我都無法理喻背後的那些人的心態:你們的刺又少了一根,對你們而言應該是捷報快傳啊,怎會姍姍來遲呢?
再有就是前不久的南京拆遷事件,事件發生在8月22日,可在8月25日才有幾個報紙簡單報導了一下,我真的佩服南京某些部門做足了「捂功」,截止今天(9月3日)像搜狐這樣的門戶網站才有了報導。這次事件只是一起地方性事件,為何遠在國外的媒體都在第一時間有了報導,而事件的發生地卻鴉雀無聲呢?
當然還有更絕的,比如香港的七一大(此處省去一個字)行,香港歷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大行之一,竟然在大陸所有媒體沒有隻言片語,而且在毗鄰香港的大陸城市所收看的香港電視臺有關報導全部被掐斷了信號。這樣的大手筆實在令人嘆為觀止,以至到後來主流媒體的後續報導讓那些不知情的人看得雲裡霧裡,不解何意。
那些人為什麼會這麼做呢?他們有個美好的解釋:為了穩定。不過恕我等愚昧,我實在不能理會到新聞自由與穩定之間有何邏輯演繹關係。正面的例子是西方國家沒有因為新聞自由而比我們混亂多少,反面例子是朝鮮這個國度也沒有因為更強悍的新聞管制而比我們穩定多少。就像薩撕事件報導後疫情得到了更好的控制,李老的仙逝告之天下後也未曾造成任何混亂,南京拆遷事件雖說罵聲連連,但這些罵聲未必超過了劉湧改判事件或是滬京建設鐵路事件(後兩者的新聞不是很快就披露了嗎?)。反而因為薩撕的新聞管制得到的罵聲還比疫情本身來得更嚴重,為什麼那些人不動腦袋好好思考一下呢?
我們要深深地感謝科學,因為科學的創造讓我們擁有了網路。就是這麼個玩意讓我們有了更多知情的工具和更為廣闊的自由表達空間。在這個網際網路的世紀裡,新聞管制不管是作為穩定工具還是愚民工具都顯得不合時宜--除非你像朝鮮一樣犧牲發展鞏固專權。所以在下以虛擬網民奉勸某些人:與其堵,莫若疏;與其怕罪惡曝光,莫若遠離罪惡。
雖然有些新聞姍姍來遲,但總算見諸於主流媒體,我不認為這是某些人的「捂功」不夠、或是自棄「捂功」使然。薩撕教訓並沒有讓那些人進步多少,他們依然採取能捂則捂的姿態,只是得知捂與不捂沒有什麼區別、或是再捂就會出麻煩的時候,他們才會逐步放開。不過這種姿態才是他們真正的危機所在,所謂愚人愚己,他們的捂不僅不能換來所謂的穩定,而且讓自己的公信力在逐漸喪失,一個沒有公信力的政府意味著什麼?
相信大家心中都有比較接近的答案。
最後我們不妨一起解讀一下那些姍姍來遲的新聞背後意味著什麼:
科技的進步讓管制越來越有心無力;
更多的百姓越來越關心自己所處的社會,更多的百姓希望得到更多的知情權;
不排除管制者內部有不同的呼聲;
國際媒體傳播的壓力接踵而來;
……
還有很多原因,不過它們都共同播下了一個種子--「反對愚民、開啟民智」,而我們更期待著能收穫「科學、民主、現代化」的果實!(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茶葉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