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次董建華的記者會所見,即使經歷了七一50萬人大遊行之後,董建華仍然未能擺脫慣有的思維方式,即企圖透過與各個主要政治派系背後協商,去解決這個香港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機,而非公開直接與香港市民對話,聽取他們意見,瞭解他們的怨憤。
換言之,他是希望以策略性的讓步,換取時間、空間去延續他的政治生命。但這個方法是否適用於處理一個空前危機,實屬極大疑問。
無論如何,董建華及支持他的港共,態度已非常清晰。從他們的角度看來,波已拋給了包括民主黨的泛民主派、自由黨和多位可能在最後能影響大局的無黨派議員。
事實上,香港民主派在23條的問題上態度也是同樣的清晰,幾無轉圜餘地。與此同時,至此,7月9日包圍立法會的行動已非他們能夠控制。因此,董建華與民主黨在7月7日的會面,可以是說行禮如儀,做一番「理解、信任、團結」的門面功夫而已。假如民主黨是堅持原則的話,甚至可以拒絕私下會面,而是要求在一個公開直播給市民收看的情況下,才與他對話。
董建華的最後寄望相信是在自由黨和其他獨立議員身上,在這個問題上,的確存在變數。儘管自由黨主席田北俊單身訪京後「陣前倒戈」,要求押後二讀,但在董建華髮表聲明後,田北俊說會考慮市民的反應才決定投票取向。換言之,自由黨會否二度「陣前倒戈」,端視其取態對明年立法會選舉的影響,其機會主義心態,可見一斑。
同理,雖然會計界的立法會議員李家祥在上京會見港澳辦主任廖暉後,表態反對7月9日二讀,但其他獨立議員也存在同樣變數。
從這個角度看,董建華是有機會在7月中如期將23條立法。
即使如此,是否代表23條立法之後,如董建華所願特區政府可以「專注」解決經濟問題,市民的注意力也會隨之改變。答案是否定的。
董建華由始至終不能明白的是,香港市民普遍不滿的不只於在經濟方面,也不只於23條個別條文,而是對以他為首的特區政府的施政和立法態度的偏聽、專橫,而今次所謂的重大讓步,也只是這個思維模式的延續。
董建華執政6年,他和他身邊的所謂「智囊」在評估民情方面每仗必輸。這次會有奇蹟出現嗎?不幸的是,現在是連「最後機會」也談不上!
(亞洲時報7月5日)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亞洲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