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蓬蓬:《英雄》現象的反思

張藝謀的《英雄》,在精心策劃之下,一開始就好評如潮,票房也一直飈升,但到了後來,情況就逐漸變了,問題集中到對秦始皇的評價,這個焚書坑儒的秦始皇,這個孟姜女要哭倒長城的秦始皇,能如此美化嗎?

筆者流覽了數以千計的大小文章,發現了另一種有趣的現象,這個現象已經幾乎與電影本身無關,而是一種社會思潮的表現,一種逆反心理的流露,一種驚弓之餘的希冀。實際上,人們想通過《英雄》現象,提請大家反思。

例如,建國以來,大家已經習慣於把萬里長城比作古老中國的象徵,「不到長城非好漢」,吸引了無數中外名流,以及數以億計的遊客。長城,是抵禦外敵的保證,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力量和意志的表現。若干年來,似乎沒有人對此表示懷疑。

但是,當《英雄》裡的秦始皇未被刺殺,而刺客反倒倒下的鏡頭一出現,觀眾的思想被始皇帝「性惡」的一面所觸動,馬上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這是一個罪大惡極的焚書坑儒的傢伙,這是一個殘忍的驅趕數十萬勞役做苦工的傢伙,讚美秦始皇,孟姜女在地下也會不安的。

有意思的是,眾多「批秦」的文章,總是羞羞答答,含而不露。或者是話說半句,欲言又止。含而不露者的思想,我們不便猜測,但話說半句者,我們不妨一試,把另外半句也補充說出來。

眾所周知,郭沫若的《十批判書》是批秦的。但毛澤東卻告訴郭沫若說,「十批不是好文章」。他在讀柳宗元《封建論》後賦詩曰:「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於是,郭的態度有了轉變,他說,「雄才千古說秦皇」應改為「雄才今日識秦皇」,因為自古以來都是罵秦始皇的,只有毛澤東把他肯定了。(見郭沫若書信集)

更具體的是1958年5月,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稱讚「秦始皇是厚古薄今的專家」,當場駁斥林彪對「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責難說:「秦始皇算什麼,他只坑了四百六十個儒,我們坑了四萬六千個......我們超過秦始皇一百倍......」毛澤東的這些話,如果確實是這樣說的,那對知識份子來說,自然是十分寒心的。

但是,應該說,郭沫若在建國以後的許多表現,是學習毛澤東思想的積極份子,是歷史學家聽從於政治家的典型;而毛澤東對始皇帝的讚許,則是中國無產階級專政事業的需要。筆者認為,以上這些話,對於站在歷史舞臺前沿的人來說,都是從政治角度上進行的議論,而非是由「史論」的研討所做的公正評價。

《英雄》讚秦,符合毛澤東的觀念。現在眾多文章「批秦」,實際上是不同意毛澤東同志的說法。矛頭完全不在張藝謀的電影《英雄》,而在於一種社會思潮的表現,一種逆反心理的流露,一種驚弓之餘的希冀。

正因為如此,這就好死了張藝謀,不但3000萬美元的投入可以收回,還要大大的賺它一筆,他才不管你「讚秦」、「批秦」誰對誰錯呢!

不過,對於古代、當代歷史人物的評價,史學家們都應該抱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才對。對於毛澤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關於歷史問題的決議,是比較客觀的,因為它聽取了大多數人的意見,用「兩分法」來評價一個人物。那麼,對於秦始皇,對於郭沫若,我們是否也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認識呢!

2003年1月26日

來源:新世紀 www.ncn.org(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