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最使人討厭的三個字就是"負資產"。
香港的樓市在1990年中英達成主權移交協議後不斷攀升,在1997年7月主權移交前達到了頂峰。
但隨著亞洲金融風暴爆發,以及人們對主權移交的樂觀情緒和投機因素消失,香港樓市在1997年開始不斷下跌。
從高峰期計算,香港的住宅單位至今平均下跌了超過50%。一名退休藥劑師在1998年以220萬港元(約28萬美元)買了一個72平方米(800平方英尺)的住宅單位,現在的市價只是130萬港元(約16.7萬美元)。
一些香港市民正面對負資產的困境。他們的物業的價格不斷下跌,即使把物業出售,仍未能全部還清銀行的按揭貸款。
儘管香港政府提出了九項穩定樓市措施,但一些分析師認為,香港樓市的前景仍未明朗。
心理作用
一家法國投資銀行的研究部主管表示,香港政府的措施只能對買家起心理作用,使物業成交增加,但對樓價沒有實質幫助。
他預計香港政府的措施將在2005年才會出現實質的正面影響。
不過,美國投資銀行美林公司的分析師則對樓市前景表示樂觀。這位分析師指出,失業率下降和通縮情況出現減緩跡象,香港經濟似乎正在復甦。
他說,儘管香港的樓市不會恢復到1997年的最高水平,但也沒有特別的原因使它再往下調降。
BBC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分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