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就其畫面意境和要表達的所謂「劍術的境界」而言,我感覺就是將古龍武俠小說筆下的那種風格搬上銀幕而已,並沒有太大的突破。
而從影片要表達的內涵來看,我卻對之相當反感。
《英雄》的梗概大致如下:
故事的背景為秦王發起討伐其他六國征戰的戰國後期。
刺客長空、殘劍、飛雪三人(後二人為情侶)為秦王所忌憚,下令:凡能緝拿刺客長空者,可近秦王20步;擊殺殘劍、飛雪者,可近秦王10步,封官加帛。
3年前,情侶刺客殘劍、飛雪雙雙闖入秦宮,刺殺秦王,但在最後時刻,殘劍放棄了親手血刃秦王的機會;殘劍此舉,飛雪甚為不解,從此兩人生怨。
3年後,秦國俠士無名(實為趙國人),為報「國仇家恨」,也加入到刺秦行列。他潛入秦國,花了10 年的功夫,練就了一身最為上乘的功夫「十步一殺」,即在10步之內,可擊殺任何目標。
無名前來與長空、殘劍和飛雪商議刺秦事宜。長空為能讓無名接近秦王,在漏頂棋館,佯敗在無名劍下。無名求助殘劍、飛雪,卻遭到殘劍的斷然拒絕和阻止,並贈「天下」二字,力勸無名放棄刺秦。殘劍的態度使無名不解,亦引來了飛雪的不滿。
但是,在無名自己刺秦的時候,無名在最後的關頭「悟」出了「天下」之重要意義,遂「毅然」放棄了刺秦,最終為秦王所殺。
為什麼秦王就不能刺?殘劍和無名都悟出了些什麼呢?借用《信息時報》一篇評論的一段文字,來描述一下殘劍和無名在刺秦最後關頭時的「頓悟」:
--「天下本是統一的,人們生活得和睦幸福;自從天下分裂為許多諸侯國,戰爭已持續700年,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只有統一天下,方可救民於水火;當前,惟秦王可平定六國,結束戰亂。在這過程中,個人乃至趙國的痛苦,都只是邁向和平的陣痛。因此,『秦王不能刺』!」http://ent.sina.com.cn/m/c/2002-12-19/1306120623.html)
看來,這也就是導演希望通過這齣劇要表達的所謂「天下」的重要內涵了。不過,這種解釋確實又真是令人瞪目結舌的。
首先,不知「天下本是統一的」這種說法從何而來。除了在沒有國家的原始社會,「天下」可能可以勉強理解為「統一」的之外,好像還從來沒有聽說過在那之前竟有過一個什麼統一的國度。但是,在原始社會,「人們生活得和睦幸福」,好像又實在無從說起。何況,原始社會毋寧用無所謂統一和分裂的「混沌」來形容,彷彿更到位一些。
其次,戰國時期長久的征戰,其根本原因,就已經是由於有著許多像秦王這樣有欲一統天下之野心的統治者,積弱的時候被別國侵略,強大的時候就去侵略別國,才導致「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而強秦本身就是在這些諸侯國互相吞併的過程中強大起來的;強秦「平定六國」的手段,則又比諸侯各國的互相征戰更酷烈。影片一開始便介紹:秦兵每伐一城,必逞其弩強箭利,先從城外向城裡發射大量的利箭,令城中百姓中箭無算。莫非某些人眼裡,秦王原來就是這樣「救民於水火」的?!
同樣是以統治者利益為終極目標的南征北戰,同樣是毫無正義性可言的攻城掠土燒殺搶掠,其他諸侯國之間的就令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強秦針對其他諸侯國的就是「救民於水火」,真是成者「英雄」敗者寇呀。
再者,瞧瞧秦得「天下」後又是怎樣「救民於水火」的: 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之生活,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據載,秦代「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同時, 其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在七十萬以上。而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到秦始皇時,更把嚴刑峻法推至顛峰。其酷刑之名目,諸如謫戍、籍沒、黥為城旦、連坐、腰斬、車裂、梟首、戮、坑、磔、鑿顛、抽脅、鑊烹、具五刑(黥劓、斬足、笞殺、梟首、棄市)、族、夷三族(父母、兄弟、妻子)等等,不一而足。 秦始皇還把嚴刑(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粉飾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