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奇才」做村支書 學習老鄉毛澤東

36歲的十六大代表吳奇修受到媒體矚目事出有因。吳奇修是湖南省漣源市茅塘鎮石門村黨總支書記,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系。1987年他自願放棄留京指標回鄉,只為心中一張藍圖:「把家鄉改造得像廣州、溫州農村一樣。」1995年至今,7年時間興建28家企業,藍圖上的鄉鎮企業已滾動成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集團。石門人均年收入從480元至8600元,在當地率先實現現代化,湘中首富村改寫了「有女不嫁石門男」的歷史。山裡人過著城市人的生活。石門村從後進村、失控村變成「全國文明村」。

北京青年報報導,改寫石門歷史的是吳奇修領導下的班子。他本人填寫的不僅是北大歷史上無村官的空白,更是用書生報國之經典實例詮釋了北大精神--愛國、進步。再就是,他以現代經營意識和奉獻精神實踐了十六大報告中的「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

吳奇修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他指指像章,又指自己,說:「老鄉毛澤東,需要我用一生學習」。

北京--漣源市--漆樹鄉--石門村,吳奇修的選擇被別人視為距高處越來越遠,吳奇修卻認為離北大精神--「愛國、進步」越來越近。

「狀元」要求回農門不是一時衝動

吳奇修當初選擇北大,是他看上了北大招生簡章上的一句話「培養未來經濟學家的搖籃」。經濟學家,在他概念中--「致富的人」。未名湖、未名塔,吳奇修指著簡章上的圖標對父親說這是他要去的地方。1983年,16歲的吳奇修以婁底地區文科狀元的成績被北大經濟系錄取。眾鄉親預測跳出農門的吳家獨子「將來出息大得很」、「父母跟兒子享福吧」。

未名湖畔,吳奇修沉醉書海。他被同學稱為「奇才」--教師講課,他看有關課外書。教師提醒,如風過耳,師怒,讓他到黑板前複述講過內容,吳奇修竟如複印般,師驚,於是,隨他去。吳奇修說他這般行為,是「吃不飽」是「飢渴」。1984年下半年始,吳奇修立志報考石世奇研究生、博士生。一條未來經濟學家的路日漸清晰。

1986年暑假,吳奇修和同學到廣州、溫州農村做社會調查。兩地的富裕程度讓從省級貧困縣出來的吳奇修吃驚不已。緊接著,又在家鄉漣源調查。貧富的強烈對比撞擊著吳奇修年輕的心。縣領導告知吳奇修一行,漣源準備進行大規模能源和原材料開發,一些項目即將啟動,急需人才,但縣裡有能耐的人都出去了,人才制約著漣源的經濟發展。此行結果,其他同學交出的是調查報告,吳奇修卻是給婁底地委和漣源縣委的信,大意:「要求到基層工作,學以致用,為家鄉經濟建設貢獻力量。」該信草擬於未名湖畔,年底發出。吳奇修反常之舉口口相傳,人人驚詫,善意勸告,「別感情衝動,將來後悔」。吳奇修父親、姐姐來信堅決反對跳出農門的狀元又跳回農門,勸他「人往高處走,指望你光宗耀祖。」吳奇修回信「考慮半年的選擇絕不是一時感情衝動」。

一個人的選擇離不開所處時代背景,吳奇修的背景是,當時北大校園裡、媒體上滿眼「祖國需要是我最佳選擇」、「好男兒志在四方」、「實現四化、振興中華」等。吳奇修說這些在今天被人視為很「虛」的口號,當年卻很實在地影響了他的選擇。

另外,時任經濟系主任的陳岱孫對吳奇修的影響是「做人」、「做大寫的人」。四年間,岱老總共給學生上大課七次。每次,吳奇修默默觀察岱老,業餘研究岱老。如:1948年,校長梅貽琦將機票送與岱老,邀赴臺灣。岱老拒之,「不跟腐敗政府同行。」1957年至1977年,岱老一字未著,氣節風骨,高山仰止。岱老說:「教員的話必須是真話實話,否則,難為師表。」岱老高壽,乃因「三清」:清高的品性、清白的人格、清貧的生活。「經濟學是致用之學」,岱老之言,吳奇修如刻在胸。吳奇修說四年收益:一、學會方法論;二、做人如師。1997年,吳奇修從來漣源搞社會調查的北大學生處得知岱老仙逝。他形容「感覺眼前一座大山崩毀或一棵巨松折斷」。

回鄉調查,吳奇修又看見鄰居阿婆。她使吳奇修憶起幼時,阿婆悄悄將時令蔬菜放在他家門口,接濟他家生活三年。待發現是阿婆所為,她說:「怕你們發現了不要。」長大後的吳奇修腦中總有一個「印象非常深」的畫面:父母下地了,阿婆背著自己,抱著妹妹,牽著姐姐。還憶起11歲時,每天割300斤草餵生產隊的兩頭牛。父母用賣雞蛋的錢供他讀大學……不能忽略吳奇修選擇的成長背景。

吳奇修放棄了準備兩年的研究生考試,當他將書桌上的書移到箱子裡時,心情「很難過的」。他開始看《農村經濟學》等書。畢業論文《論橫向聯合與經濟技術協作》使用人單位將他分到漣源市計委經濟技術協作辦。

將個人命運融進國運

家鄉流言砸向20歲的吳奇修。「犯了錯誤,被發配下來了」、「成績不好,被降格分下來了」、「水往低處流,別有用心」……吳奇修說那時心情「打落牙齒和血吞」。他清醒「要讓人家收回流言,就趕快做事」、「理想必須植根於土壤中」。在他任連源市計委副主任、經濟技術協作組長、基建投資組長期間,經手審批了200多個項目,因一塵不染,高效敬業被項目單位稱讚「為人正派、辦事爽快,是個好幹部。」

1989年,吳奇修再次「水往低處流」。市委派幹部到基層扶貧一年,吳奇修申請到省級貧困鄉漆樹鄉。一年期滿,他要求再延長兩年。因他「有好多事沒辦完」,農民還需要他。三年扶貧,影響了吳奇修1995年「三往低處流」的選擇。他看見漆樹鄉民主村的貧窮--灶台上的鐵鍋鏽跡斑斑,那是幾年吃不上油的緣故。吳奇修難過「他們的一生就是苦熬,走完受難和無奈的過程」。城市人追求的現代化他們做夢也想不到。1986年的社會調查,吳奇修看到的只是貧窮的平面,漆樹鄉三年,貧窮的多角度成因又讓他上了一個大學。同時,「見不得別人受苦」、「看見有人欺壓老百姓就生氣」道出他對農民的感情。再就是切身體會「只有經濟穩定才有社會穩定」、「農村矛盾皆因經濟翻船」、「農村工作必須恤民情、順民意、顧民力」。

1995年,市委選派幹部到後進村、失控村擔任黨支部書記,任期兩年。吳奇修報名,他來到偏僻落後、社情複雜的石門村。北京--漣源市--漆樹鄉--石門村,吳奇修的選擇別人視為距「高處」越來越遠,吳奇修卻認為離北大精神越來越近。北大精神,吳奇修說韓國總統金大中的認識很深刻。金大中到北大講演三次,學生提問:「為什麼每次訪華都來北大講演?」金大中答:「世界上還沒有一所像北大這樣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大學。」從某種程度上說,國運即北大運,北大運即國運。吳奇修已將個人命運融進國運。

用經濟學打開致富之門

1600多人的石門村積貧積弱積怨積恨。工作組幾進石門,無奈發出「石門石門,鐵水凝門,幾進幾出,次次不行」。村年收入400元,赤字達12萬元。人均年收入480元。連鄉幹部都沒見過的石門人對吳奇修進駐質疑警惕。「他是來石門鍍金的野心家,如果他搞勞民傷財那一套,我們讓他鍍金不成,還鍍一身泥巴回去。」一個月,吳奇修挨家查民情。情況摸清時,吳奇修振興石門的思路也清晰了--「建好班子,闖新路子」。新組建的班子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筑巢引鳳,吸引外出人才回村辦廠,走「私營突破,共同富裕」之路。吳奇修向村民承諾一年內完成基礎設施建設--路修好、電架好、學校蓋好、整改河道。並保證「不向農民攤派一分錢」、「不出一個義務工」。

1995年大年三十,大雪紛揚,遊子歸鄉。吳奇修主持召開「振興石門座談會」。20多位先富起來的遊子聽村支書描畫石門藍圖。之後,吳奇修掏出2000元「這是我對石門的一點誠心。懇請你們這些大老闆也為石門發展獻計獻策、出錢出力。」在哈爾濱、烏魯木齊、新疆辦廠的肖氏兄弟先為吳書記義舉感動,繼而肖明貴問「如果你的話當真,我們兩個男子漢就擊掌為證。如果你放空槍,我就把錄像帶拿到電視臺播放。」說著,用攝像機攝下了他與吳奇修擊掌實況。

1996年,石門基礎設施會戰年。吳奇修承諾一一實現。他以真誠實幹、加速發展、廉潔自律贏得民心。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歸。吳奇修率班子一行親赴新疆、廣州、瀋陽、重慶招商,動員遊子回村創業。遊說過程一波三折。吳奇修曾坐80多個小時的火車去烏魯木齊勸說實力雄厚的肖安江回村辦廠。肖安江一句「要我回石門,那是碰了鬼」,吳奇修無功而返,差旅費不好意思報銷,自己支付了。肖安江回家給父祝壽時,吳奇修再次登門,重複先前的話。他敷衍「考慮考慮」,背後卻對人講「吳書記書讀多了,人讀蠢了。」1996年,肖安江回家過春節,吳奇修「三顧茅廬」。許諾「只要你回來,各種手續我去跑。」真誠感化肖老闆,終於同意投資1400萬元辦廠。宏宇搪鋁工業有限公司、商海鋁製品廠、石門包裝廠等企業相繼建成。如今,生產能力1.5億元的宏宇搪瓷製品躋身全國搪瓷行業前五名。為幫助該企業開發新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吳奇修提出「借梯上樓」,向技術力量雄厚的外向型企業尋求技術協作。為此,吳奇修五上北京。投資6000萬元,年生產能力1600萬隻的保溫瓶廠於2000年9月投產,現已成為我國第二大保溫瓶廠基地,安排3000人就業。當國內市場趨於飽和時,吳奇修轉向邊貿市場。花300萬元收購一家有2800多工人,瀕臨破產的企業,又接連辦了3個廠。產品連續參加五屆「廣交會」,出口西班牙、比利時等歐美國家。小山村連著大市場。僅7年,吳奇修打開石門致富之門。石門現有400多人在外經商,建立了遍佈全國的銷售網路,產品遠銷40個國家。2000年9月,班子實現強強聯合,把村內4家企業,外省6家企業、9家公司組成產品達200多個品種的「湖南五江輕化集團公司」。

無農不穩、無商不富、無工不強。在工業走上生產規模化、經營集團化軌道後,吳奇修開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組建了漣源牛業股份有限公司。年收入達1.6億元,安置周邊20個村和下崗職工3000名勞動力就業,並建立了南方最大的肉牛胚胎分割移植中心。2001年,亦工亦農的村民人均收入8600多元。村裡每年增加純收入500萬元。富裕起來的石門結束了「有女不嫁石門男」的歷史。如今,嫁給石門的女子不僅有工作,娘家人也

本文留言

作者李彥春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