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楚地記得,當我決定拋開在富裕的南方小城做得越來越順手的新聞工作,北上考研時,父母表現出的堅決反對和擔心。他們不知道我已嘗夠了「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滋味,看到在那個小單位工作一輩子將會是什麼前景。於是,我義無反顧地投入了繼高考之後的第二次人生戰鬥,並且幸運地通過了考試。我看到很多同學年紀比我大,經歷比我複雜,收入、地位比我高,但他們也毅然決然地為讀研這一個目標而舍棄一切,像涓涓細流一樣匯聚到了掩映在核桃林中的研究生公寓。
大家充滿激情地開始了讀研生活。上課是忽啦啦一大片人頭;聽講座、上自習得提前去佔座;借書買書都是一摞摞;逛學校的書市就像女孩逛街一樣樂此不疲。
然而,激情很快就燃燒殆盡。當原本蒙著一層面紗的研究生生活變成本科時代的「三點一線」不斷重複後,當登在海報上鼎鼎大名的專家和平淡無奇的講座掛上鉤之後,當求知的渴望和學者教授們喋喋不休的陳詞老調聯繫起來以後,許多人對想像中充滿魅力的研究生生活感到失望。在夢想遭遇現實的時刻,同學們相繼發問:讀研是為了什麼?
很快,同學中間就發生了分化。少數同學幾乎從校園裡蒸發了,課堂上根本瞅不見人影,一打聽才知道他們已開始在電視臺、網站、公司打工掙錢了;一部分同學在兼職與學習之間徘徊,想好好聽課聽講座,可往往投入了時間和精力,收穫到的只是些皮毛,看看票子掙了一把把的同學時難免有些失落;一部分同學為了掃除獲得研究生學位證路上的障礙,不得不在教室裡再次苦學考多少分也開不了口的應試英語;另有一小部分同學則是剛入學就抱定了出國深造的決心,忙著考「機」、考「托」;最後剩下幾個「稀有動物」,是真正好學問的書蟲,既不想為五斗米而折腰,也不想出國溜一遭,他們的成績很好,也不為發表論文而四處奔忙,依然可以靜心攻讀。
三年一瞬間。研一時對未來抱有的激情,研二時做一番事業的想法,轉眼之間就被研三必須面對的畢業往哪裡去所替代。大家不再天真地說讀研是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為了有一個更廣闊的發展天地,為了達到人生的更高境界,因為找工作這樣一個赤裸裸的現實擺在眼前,迫在眉睫,幾乎沒有人能夠輕鬆起來。沒有工作,就沒有了安身立命之本;沒有工作,如何生存?其他又從何談起?在夢想和現實之間行走,當然只有先立足於現實,才有實現夢想的希望。
在這樣的時刻,我想,最關鍵的是要保持心態的平穩,既不自高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既不要只看見別人的孬看不見自已的糟,更不能只看見自己的好而看不見別人的妙。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三年裡別人實踐多一些,對正式工作後很快上手有好處;在社會上呆得時間長一些,對為人處世可能幫助大一些。雖說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我們也不能一口咬定發表論文的同學純粹出於功利目的。其實,研究生之所以成為研究生,正是要他多做一些研究工作,而論文是研究成果的體現。有論文發表,畢竟能證明他對自己的專業還是有些思考的,不完全是在混文憑。我們總不能輕易地否定那些很不容易才發表在國家級核心期刊上的論文的價值吧?當然,如果你在研究生階段看的書多一些,完全可以以此驕傲自豪,知識是你的,別人拿不走,當有一天你要使用它的時候,你會發現多讀書的好處。
在這樣的時刻,看看身邊的同學,可以肯定地說,大多數人都在努力、在奮鬥。我有兩個同學,很值得一提。第一位是個男生,他今年已經35歲了,讀研前快拿到副高職稱。然而,為了讀研他還是舍棄了即將到手的一切,從頭開始打拼。畢業後,他的妻子和孩子怎麼辦,房子怎麼辦?這些問題對人近中年的他來說非常迫切。然而,我從他歲月滄桑的臉上看到的仍然是從容和自信,在很有份量的報刊上讀到的是他一篇篇高質量的論文和新聞分析稿。看到他,我就會對自己說,你比他承擔的責任少多了,有什麼理由去埋怨這埋怨那,為自己的無為找藉口?
第二位是個女生,讀研前當過護士,進過機關,做過房地產,在人才濟濟的研究生隊伍裡,她的起點很低。可正是她,在三十而立之年,為自己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半年時間裏,她嘔心瀝血寫出一部極具科研價值的30萬字專業著作,讓知道的人為之瞠目結舌,感嘆不已。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終於不再問「讀研是為了什麼」。也許,行走在夢想和現實之間,我們更需要「敏於行」。相信自己,腳踏實地去做,成功就在眼前。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讀研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