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論文憑滑嘴、成果靠摻水 學術腐敗令人痛心

 2001-09-15 08:5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從剽竊論文的上海「吳黎明事件」,到虛假浮誇的「基因皇后」陳曉寧;從盲目攀比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數,到院士候選人打廣告……近年來,屢屢曝光的信息正越發引起人們對科學這片「淨土」的關注,人們紛紛呼籲:蔓延在科技界的這股浮躁之風乃至學術腐敗必須及時遏制,否則將嚴重侵蝕科技界的健康肌體,成為科教興國的絆腳石。

中科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張彌曼說,當前科技界「丟出一把米,馬上就要雞下蛋」的做法非常普遍,導致一些人練就一身「寫的文章比讀的文章還多的神功」,成果不多而浮誇現象卻非常嚴重。諸如此類,給青年科技人員帶來很大負面影響。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提供的材料表明,項目申請過程中弄虛作假、剽竊和侵犯他人知識產權、濫用科學基金等事例在不斷增加,更有甚者,還曾有人偽造論文檢索證明,將實際收錄論文數由1篇誇大為7篇。

  浮躁之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科研水平和科技競爭力,數量和速度成為少數科技人員的追求。儘管我國每年的科研成果數以萬計,但是原創性重大成果卻很少,從而導致我國自然科學一等獎、技術發明一等獎連續幾年空缺。

  浮躁乃至學術腐敗為何屢屢發生?權威人士分析,一是部分科技工作者在不良社會環境面前不能潔身自好,自身科學精神失落和道德修養缺失;二是科研管理體制不夠完善,缺乏合理的科學評估體系和辦法,缺乏監督和制約機制,缺乏學術民主和學術爭鳴的氛圍等等。

  中科院院士梁棟材認為,最重要、也是目前最切實可行的是建立能公開批評、公開爭論的監督與制約機制。對違反科學道德的事件不能手下留情,應該曝光。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