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师:“天下得于摄政王,亦失于摄政王;江山得于孤儿寡母,亦失于孤儿寡母”。北京紫禁城。(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坊间传说,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在打进北京城之后,接了六岁的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入主紫禁城。有一天,多尔衮在北京的青龙桥上遇上了占卜的瞎算命师,他问:“关外的军队能坐得了关内的天下吗?”瞎算命师立马回答:“能”。他喜出望外,又问:“那能坐多久?”瞎算命师这次只说:“天下得于摄政王,亦失于摄政王;江山得于孤儿寡母,亦失于孤儿寡母”。
清朝的历史演变印证了瞎算命师的预言:让清朝入主中原的是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孝庄皇太后及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最后断送清朝江山的是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隆裕皇太后及清宪宗爱新觉罗・溥仪。
关于“天下失于孤儿寡母”中的寡母隆裕皇太后,查阅《清史稿・后妃传》,只有短短167字的记载,简单叙述其身份:慈禧的侄女,光绪的皇后,溥仪的皇额娘,下了宣统退位诏书。
柔懦且果断:中国史上最后一位太后
叶赫那拉・静芬(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与光绪帝成婚,次年立为皇后。但光绪帝只宠幸珍妃,和隆裕之间感情很不好。隆裕姿色并不出众,性格柔懦,但在大事面前也展现出果敢的一面。
慈禧之所以在众多侄女中选中了隆裕,跟少年隆裕的处事果断有主见有关。她早就对自己的弟弟、隆裕的父亲桂祥留下话:喜子(隆裕的小名)不要嫁给别人。
姐姐妹妹都出嫁了,隆裕还在闺中等待着光绪皇帝。在被慈禧选中之后,少年隆裕建议父亲桂祥让体弱多病的弟弟练武强身,被父亲采纳。这个弟弟,后来成了光绪的御前带刀侍卫。在之后的岁月中,隆裕的果断时不时会表现出来,并不像过去传说的那样“怯懦”。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依慈禧太后遗命由宣统帝即位,她被尊为隆裕皇太后。11月15日,慈禧也去世了。
成为新的皇太后隆裕,实行垂帘听政,和摄政王载沣(宣统帝生父,光绪帝之胞弟)一起主掌朝政,奋力支撑已经在风雨中飘摇的大清王朝。
载沣,宣统的生父,隆裕的小叔子。这位26岁的摄政王在其主政期间,暗杀风潮忽然间在革命党中盛行起来,1910年,这位摄政王成了和他同岁的革命党人汪兆铭的目标。摄政王躲过了暗杀,汪精卫被捕。按照大清律例,这是满门抄斩的大罪。摄政王不顾大理院对其发出“公然践踏法律”的抗议,选择了法外开恩。载沣的考虑是:“党祸日夕相寻,恐益重其怒,乃作释怨之举,博宽大之名。”
1909年,他意识到袁世凯的势力开始坐大的,曾杀心暗起,因为奕劻的劝阻,才以袁患有足疾的理由将其送回老家河南。袁世凯的下课,一时间成为国际上最受关注的事件。
1911年,她与载沣听从了邮传大臣盛宣怀为饱私囊提出的“铁路收归国有”的主张,引起震惊中外的护路运动。随后“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被迫取消皇族内阁。
接着,1911年12月29日,自1894年就建立了兴中会的孙中山,被17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两天后的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大清国宣统帝退位诏书。(网络图片)
给大清谢幕:为保皇室颁布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延绵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就是以隆裕皇后颁布的一纸退位诏书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起草退位诏书的,是光绪20年的恩科状元张謇,这位开创了百年实业传统的清末状元不仅具备经世致用的头脑,且极具文采。一纸诏书,委婉而生动地道出大清朝的“有疾而终”: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事实上,大清的“有疾而终”,并非自隆裕太后始,甚至在她走进皇宫大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跟她没有关联。但她却敢于内省,大方承认“有疾”,主动提出终结。虽然是出于自保,保清室皇脉的延续,保清代子民的平安。
在溥仪皇帝的回忆录中,记载了隆裕最后接见袁世凯的情形: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这时,殿里除了我们三个,别无他人,安静得很。胖老头很响地一边抽缩着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人就是袁世凯。这是我看见袁世凯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凯最后一次见太后。如果别人没有对我说错的话,那么正是在这次,袁世凯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问题。
退位已经无可挽回。尽管在皇室内部已经进行了几次讨论,但还是存在争论。促使隆裕太后下决心退位的,是1月26日,最坚定的宗社党领袖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宗社党群龙无首,满朝亲贵心惊胆战。他们读到北洋文官武将的奏电,知道大势已去,便纷纷逃出北京,投向天津租界及大连、青岛等地。
隆裕皇后立即颁布授予袁世凯一等公爵,想用这种方式让袁世凯保持大清不亡,只能“全权授予”袁世凯。她所能做的就是在注定的命运之下为清室争取一个较为优待的条件。
在南北双方拉锯的谈判过程中,清室的退位条件的每一次更改,都“入奏”隆裕皇太后过目,“太后逐字讨论,见解明快”。主要负责起草优待条件的,正是早年被载沣豁免的汪精卫。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清帝退位诏书》,结束清朝自1644年顺治帝入主中原以来共268年的统治,同时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君主政体。
隆裕太后画像。(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逝后获哀荣:被赞“德至功高 女中尧舜”
颁布退位诏书之后,隆裕太后郁郁寡欢。1913年2月22日(国历正月十七日)凌晨,末代皇帝溥仪名义上的母亲隆裕太后病逝于长春宫。得年45岁。其时,身边只有宣统帝溥仪、总统袁世凯、内务府大臣世续和两三个宫女。
隆裕死前曾对大臣世续说:“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又对溥仪说:“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至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
对于袁世凯,隆裕默默无语,因为在退位之前,该说的话都已经说了。
中华民国北京中央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随即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2月26日休会一天。2月28日为祭奠之期。
袁世凯还亲自臂戴黑纱,举哀致祭。当时的军政要员纷纷致电名义尚存的清室,对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副总统黎元洪更是在唁电中称赞隆裕“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随后,在参议院议长吴景濂的倡议下,政府于3月19日在太和殿召开了国民哀悼大会。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灵堂正中摆放隆裕像,所有外露的梁柱均用白布包裹。殿堂内摆满了挽联、花圈。穿着清式丧服和现代军服的仪仗队在灵堂前左右站立。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后隆裕太后被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
终其一生,隆裕被一些野史传闻传说环绕,说她是妒妇、昏庸、愚蠢。“妒妇”源于她与珍妃的后宫争宠,“昏庸而愚蠢”就是因为大清亡于她手。
试想,如果隆裕太后真的只是一个“昏庸而愚蠢的妒妇”,那为何在清王朝丧失政权之后,还能获得如此的谥号与哀荣?
何况,历史大戏早有安排,前文那位瞎子算命师不是早算出来了?隆裕只不过是顺天承运,扮演好属于自己的角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