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仲廉(中)与她的四个儿子。左起:江小华、虞大江、吴小白、王继曾。(网络图片)
吴仲廉原名统莲(1908年12月6日~1967年1月19日)是参加过长征的30个女性中的一个。长征结束,她又西渡黄河,参加西路军打通国际通道的战斗,她当时的身份是西路军第九军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西路军在西征途中,遭遇马家军阻击,战况异常惨烈,历经高台、倪家营血战,西路军损失惨重,伏尸盈雪,部队只能边打边撤。
01
1937年元月,不记得是哪一天了,部队来到甘肃临泽县,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吴仲廉生下了她和丈夫曾日三的孩子。孩子平安降生,本是喜事,可这孩子来得真不是时候。当时,曾日三正率部与马家军激战,战况十分不利,生死就在一线之间。
况且时值寒冬腊月,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面临缺吃少穿的部队,自己都很难抵抗严寒侵袭,哪能顾得上刚出生的婴儿!
此前,西路军最高指挥官陈昌浩的妻子张琴秋,在突围途中突然临产,孩子降生后,哭声响亮,母子平安。可后有追兵,情况紧急,只能把孩子扔在雪地里,任其活活冻死。
为避免出现这种惨状,吴仲廉夫妇商量,一定要替孩子找户好人家,让他平平安安地活下来!
想法固然很好,但孩子送给谁好呢?
当时那种环境,没有人愿意收养红军的孩子,一旦察觉,可能遭到报复。更何况甘肃一带的百姓,生活本来就苦,自身温饱都勉强维持,哪有余力抚养别人的孩子。
就在吴仲廉夫妇一筹莫展时,接生婆给他们出了个主意,可以把孩子送给“王菩萨”。
王菩萨叫王学文,是个地主,有几十亩土地,在当地算得上富裕人家,而且王学文还是村子里的保长。听接生婆这么一说,曾日三直摇头:“这人靠不住,他可是我们革命的对象啊。”吴仲廉看出了丈夫的担忧,却想不出更好的办法。部队马上就要转移,时间紧迫,容不得犹豫。
接生婆看出了两口子的担心,开导说:“王学文心肠好,不然就不会叫王菩萨了。”接生婆更分析说,王家女人也刚生了孩子,对外人就说是双胞胎,也好掩人耳目。
吴仲廉一听,立刻拿定了主意,曾日三无法可想,也同意试一试。这边倒是决定了,王学文那边是否愿意冒着风险收养孩子,还说不定。
为了避人耳目,吴仲廉选在深夜,将刚出生的儿子紧紧地裹在怀里,冒着风雪,悄悄来到王学文家,轻轻敲响了房门。见无人应答,又敲了一次。
02
王学文为方便照顾产后的妻子,那些天一直和衣而睡。此前妻子生了三个孩子,但都没有成活,这是第四个孩子,由他亲自照料,以免又有闪失。他听到屋外有人敲门,便起身下床,缓缓开了房门一看,眼前竟然站着一个女兵。
因为马家军四处宣传,要大家防备红军。王学文不免有些紧张。吴仲廉因为刚生了孩子,体质虚弱,又冒着风雪走了夜路,看到王学文,还没来得及开口,便一下子站立不稳,摇摇晃晃地坐到了地上。
王学文见状,也来不及多想,赶忙将她搀扶进屋里,睡到妻子炕上,给她盖上被子,又端来米酒让她喝下。很快,有了暖意的吴仲廉清醒了过来。
王学文这才问道:“妹子,天还没亮,你要去哪?”
吴仲廉开口便说:“大哥,我要求你帮忙。”说完,解开大衣,将裹在怀里的婴儿抱了出来。
王学文一看,已经大体明白了来意,问道:“妹子,这婴儿是你的吗?”
吴仲廉翻身下炕,给王学文跪了下来,哽咽着说:“大哥,帮帮我吧,我实在没有办法了。”
听完吴仲廉的诉说,王学文陷入了沉思。多养一个孩子倒不是问题,他家不缺粮食。可妻子也刚生了孩子,哪有精力再养一个。
见王学文有些犹豫,吴仲廉补充说:“我知道,抚养个孩子不容易,还要冒风险。如果你不愿意,我也不会勉强你们!”。
就在这时,王学文的妻子秦莲说话了:“我们收下吧。妹子把孩子送到咱家,也是缘分。”
听了妻子这话,王学文不再犹豫。也真是缘分,一直熟睡在吴仲廉怀中的婴儿此时竟然饿醒了,哼哼着想要吃奶。见此情形,秦莲说道:“快把孩子抱来。”王学文一听,连忙把婴儿抱了过去,秦莲接过孩子二话不说便开始喂奶。
常言道,有奶便是娘。孩子张开小嘴用力吮吸奶头,吃饱后闭上眼睛,心满意足地又睡着了。
看着熟睡的孩子,吴仲廉放心地露出了笑容,她知道孩子遇上好人家了。她对王学文说:“大哥,以后孩子就是你们家的亲儿子,让他随你的姓。”
没想到王学文却说:“妹子,孩子我会当亲儿子养,你尽管放心。以后你们渡过难关了,可以随时来抱走。”
吴仲廉听了,顿时热泪盈眶,千恩万谢之后,再次深鞠一躬,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王学文收养孩子没几天,他的第四个孩子又不幸夭折了,这使得王学文两口子更加疼爱收养的孩子。王学文给孩子取名王继曾,孩子的父亲叫曾日三,“曾”是他的父姓。
在两个多月后的一次战斗中,曾日三为掩护部队转移,战死沙场,吴仲廉则在突围中,被马家军俘虏,押送西宁中山医院服劳役。
王学文听到消息后,花钱找人疏通关系,带着妻儿去看望了吴仲廉。他怕吴仲廉也像曾日三一样被杀,所以要让母子见最后一面。吴仲廉看到孩子被养得白白胖胖的,万分感激,心里很是宽慰。
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经周恩来等人与国民政府交涉,拘禁了4个多月的吴仲廉获得释放,随即去了延安,与王学文一家完全失去联系。
探望吴仲廉回来后,王学文与妻子商量,两人决定不再生孩子,而是将王继曾当作亲生儿子来养。此后,王继曾独享养母的奶水,在养父的教育下渐渐长大。因为王学文对养子视如己出,他的两个本家兄弟也绝不拿王继曾当外人看待。
到了读书的年龄,王学文把王继曾送到学校,王继曾学习勤奋,人也懂事,一家三口和和睦睦。王继曾从未想过,养父养母竟然不是自己的亲爹亲妈。
03
1950年中共篡政不久,吴仲廉刚在杭州安顿下来,就吩咐警卫赵太福去西安,请西北野战军司令彭德怀帮忙,寻找王继曾的下落。
这天,王学文家来了三个军人,一进门就打听王继曾的情况。王学文瞬间就明白了,这是孩子的亲生母亲来认领孩子了。因为事情来得过于突然,王学文夫妇不免有点目瞪口呆,想到辛辛苦苦13年,从刚出生就收养抚育的婴儿,如今拉扯到了13岁,却活生生要被领走,真是万般不舍,不愿放手。
王继曾更是发蒙,抱着养母哭得泪如雨下,怎么也不肯松手,连喉咙都哭哑了,就是不走。
王学文看着眼前的情景,忍住难受,开导孩子说:“曾儿听话,你生母有身份,有地位,你跟着她,将来才有更好的前途。”言毕,硬着心肠拉开王继曾,交到军人手里。转身之时,这个西北汉子,眼泪哗地一下就淌了下来。
为了感谢王学文夫妻对红军后代的养育之恩,有关方面特地赠送了一面锦旗。这面锦旗在土改年代发挥了很大作用,让王学文少挨了不少批斗。吴仲廉听了警卫的报告,又看到长得结结实实的儿子,感动之下,给王学文夫妇汇去了600块钱。
吴仲廉母子团聚,开始还有几分生疏,为了培养感情,吴仲廉特意带着王继曾单独住了一段时间,安排进了杭州最好的学校。王继曾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始终没忘记养父养母之恩,时常写信问候。王学文每次收到来信,都会念给妻子听,一遍读过,又再读一遍。最高兴的一次来信,是王继曾报告养父母说,他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分配到上海无线电三厂工作。
也就在这一年,王学文生活的河西走廊发生灾荒,好些人吃不上饭,被活活饿死。吴仲廉听说后,立刻给王学文夫妇写信,邀请他们来浙江生活。王学文夫妻也很想看看儿子,于是在吴仲廉的安排下,住进了浙江福利院,还给王学文落实了一份看门的工作。
此时的吴仲廉已经是浙江省高级法院院长,工作忙碌。但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和儿子一起去看望王学文夫妇。每当看到长大成材的儿子,王学文都会不由得想到一句老话:善有善报。
可惜好景不长,1966年,吴仲廉受到冲击,王学文夫妇被遣返回乡。夫妻俩思念孩子,经常给吴仲廉写信,可都没有回信。直到很久后才知道,吴仲廉已经在1967年自杀去世。十年后40岁的王继曾,也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生命。
听到这样的消息,秦莲承受不住打击,没过几天也跟着去了,单剩下王学文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活着,憋不住了,会仰头问一声:不是说善有善报吗?
关于吴仲廉之死,她的二儿子后来写过一篇《回忆母亲吴仲廉》的文章。1967年1月,在上海一月夺权风暴的影响下,浙江省的造反派也在公检法系统开展夺权,大批厅、处级干部遭到批斗,工作陷于瘫痪。就在造反派夺权的第二天,吴仲廉就不明不白地死了,当时的结论是畏罪自杀。
但省法院的一些同志偷偷告诉吴仲廉的儿子,他们母亲的死疑点很多:一个人怎么可能坐着,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情况下,自己将自己勒死呢?这个疑点直到最后平反,也没有查明真相。
(本文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方唯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