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都不知道的蒋介石轶事(williamhill官网 )

作者:张东园 发表:2024-06-24 19: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2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蒋公偕夫人于台湾桃园角板山野炊,旁为宋子安的公子(宋伯熊、宋仲虎)。
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于台湾桃园角板山野炊,旁为宋子安的公子(宋伯熊、宋仲虎)。(网络图片)

民国61年(1972年)7月22日,蒋中正于台北中兴宾馆深度昏迷。侍从医官察觉蒋氏口中念念有词,声音十分微弱,医官立刻请值班的侍从副官翁元,耳朵贴近蒋氏嘴巴,仔细聆听他在说些什么。翁元仔细听了一两分钟后告诉医官,总统说的是:“反攻大陆……解救同胞……反攻大陆……救中国……反攻大陆……救中国……

1972年,蒋中正在自己最后的日记中写道:“此为最黑暗之时期,但余对光复大陆之信心,毫不动摇,且有增无已,因确信上帝与真理和我同在也。”

1975年,蒋中正于病中手书“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4月5日,台北本来是风和日丽,清明节午夜近12时,突然风雨交加,雷电大作,台湾人经历了从未有过的暴风雨,蒋中正因突发性心脏病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整个台湾陷入悲痛之中。

蒋中正
蒋中正。(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蒋中正简历

蒋中正戎马一生,北伐、抗日、剿共,毕生奉献中华,为护卫中华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呕心沥血。

蒋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是中华民国政治家及军事家,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人尊称先总统蒋公。祖籍中国江苏宜兴,生于清代浙江省奉化,逝世于台湾台北市士林官邸。

蒋中正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军总司令、国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特级上将、国民党总裁、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二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务,是中国建立共和政体以来第一个成功统一全中国,并同时统治过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最高领导人。

历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蒋中正是我民族史上千年难得一遇之旷世豪杰、民族英雄。五千年来,率全民,御强寇,生死无悔,百折不挠,终将顽敌驱除,国土重光,我民族史中,尚无第二人也。”

敢死队长

辛亥革命首义时,杭州之仗11月5日打响,打前阵的是住在新华路上的奉化会馆中的敢死队,该会馆由蒋中正舅父出资。其敢死队队长正是刚从日本军校回国的蒋中正。敢死队员则是其同乡,奉化渔民。时年蒋公24岁,时名蒋志清。

蒋中正在回国前照了一张绝命照寄给母亲,身殉革命的决心来杭州参加起义。母亲特遣专人回信,勖勉独子:“死生一视于义,毋以家事为念”。青年率领敢死队身先士卒猛攻浙江巡抚衙门,活捉巡抚曾韫,革命成功。

考察苏联

1923年9月至11月间,孙中山派蒋中正为代表率团赴苏俄考察学习苏维埃体制的政治及军事系统。蒋发现苏俄对中国社会,强分阶级、讲求斗争,他对付革命友人的策略,反而比他对付革命敌人的策略为更多,苏维埃政治制度乃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与我们中国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政治制度,是根本不能兼容的。

蒋中正语录:怎样才能算个人?只有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原则做人的人才算个人!就是说,对社会、朋友、下属一定要忠实,对父母必须要仁爱,对朋友及所有人要有信义,对任何人都要公平合理和平共同!而聚众成匪,惨无人道杀良善勤劳之人、夺其财,辱其父母妻儿,以盼不劳而获,这还能算是人吗!

黄埔军校训词与国歌

1924年6月16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校庆日。蒋中正任校长,校训“亲爱精诚”经由蒋亲自拟选。孙中山于黄埔军校之训词后成中华民国国歌:“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1928年,国民党军重新北伐,却于济南横遭日本帝国的阻扰乃至侮辱。5月12日,蒋中正有日记云:“是日本军阀之祸国殃民,乃更甚于中国之军阀矣!毒蛇猛兽豢养不除,必至反噬其主人,惜乎日本民众犹未能醒悟耳!大为中日两国民众之前途长太息也。”其时蒋氏亦由仇英转而仇日,两国从此孽根深种,剑拔弩张。

蒋中正与宋美龄结婚照
蒋中正与宋美龄结婚照。(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与妻挚爱

外界一直传蒋介石年轻时候生活浮荡,得了花柳病无法生育,以致与宋美龄没有孩子,但这是误传。蒋介石1928年日记:“耶!宋美龄怀孕啦!”他很高兴。可是那一年8月有刺客进入他家,宋美龄受到惊吓而小产。蒋公说:“妻病小产,其状痛苦不堪”“妻病频做,心生郁闷……”蒋介石还特别请了五天假到上海去陪她,他非常爱她,尊敬她。

在蒋介石的日记中,屡屡流露出对妻子宋美龄的顾念之情。夫妻短暂分别时,他曾在日记中写下“平时不觉夫妻乐,相别方知爱情长。”、“别后更觉吾妻爱夫之笃,世无其比也”这样的句子。在涉及到宋美龄在家庭中的地位时,他更在日记中直言“凡认余为父者,只能认余爱妻美龄为母”

西安事变与张学良

西安事变中,蒋中正告全体国民书:“……我死之后,中华正气乃得不死,则中华民族终有继起复兴之一日。……惟望全国同胞对于中正平日所明告之信条:一、明礼义;二、知廉耻;三、负责任;四、守纪律,人人严守而实行之,则中正虽死犹生中国虽危必安,勿望以中正个人之生死而有顾虑也……”

张学良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及:“我的事情就只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回首一生,自问做了最错的事,就是在西安事变中,姑息了共产党。往后数十年,隔岸目睹中华民族尽历空前的苦难,最是羞悔”!

1958年11月23日,蒋中正与张学良在台湾桃园大溪会面,蒋中正临走前说:“西安事变对国家的损失太大了!”张学良在日记中留下:“我闻之,甚为难过,低头不能仰视”。晚年张学良为此痛心疾首,自称民族罪人。

抗日言论

九一八事变四天之后,蒋中正:“此刻暂且含忍,绝非屈服。如至国际信义条约一律无效,和平绝望,到忍耐无可忍耐,且不应该忍之最后地步,则中央已有最后的决心与最后之准备,届时必领导全国人民,宁为玉碎,以四万万人之力量,保卫我民族生存和国家人格”。

1932年2月,蒋介石提到“与倭持久作战,非如此不足以杀其自大之野心”,决定“准备长期抵抗,以求最后之胜利。”1938年3月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我之对倭,在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同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完成了《论持久战》初稿。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蒋中正于庐山发宣言,曰:“战事骤发,亦有策,必守之。吾国虽尚太平,然不求苟安,且延之,勿疾克。当知战事既开,势若覆水,请弃城下之约,同心守义,利可断金。是役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必死而后生。”

1937年7月31日,蒋中正“告抗战全体将士书”指出:“这几年来的忍耐,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我们为的是什么?为的要安定内部,完成统一,充实国力,到最后关头来抗战雪耻!现在既然和平绝望,只有抗战到底,那就必须举国一致,不惜牺牲来和倭寇死拼”。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规模大、战斗惨,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中国军队投入75万,自己统计死伤30万;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为坚持抗战,争取了宝贵时间。

蒋中正在1937年11月11日“九国公约”电中明确声明:“中国军人从上海撤退,乃战略关系,且为长期抗战之计……此乃战略上必要之举,吾国政府与国民务当抗战到底,咸已具有决心,暴敌实无以动摇之”。

蒋中正:“日本无持久作战的战略资源。只要能与日军周旋到某一程度,它若不是北侵西伯利亚,就是南下南洋群岛(印尼),引起苏俄或欧美对抗。……”

1938年2月7日,蒋中正演讲:“我们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决胜负;是以众多的人口,来和敌人决生死。本来战争的胜负,就是决定于空间与时间。我们有了敌人一时无法全部占领的广大土地,就此空间的条件,已足以制胜侵略的敌人。”

1938年7月18日,武汉会战正打得异常激烈之时,蒋中正曾对英《每日先驱论坛报》记者斯诺称:“纵令将来武汉有不能守之日,殊亦无损于抗战于毫末;中国之今日,固在长期作战以消耗敌人力量,而获得最后胜利。相信保卫武汉之战,必使敌遭受重大之损失也!”

蒋中正10次登上《时代》封面《时代》1938年1月3日封面。蒋介石、宋美龄联袂成为《时代》年度人物。七七事变后,正面战场上连续爆发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重大战役,日本“三月亡华”的计划就此破产。

两次痛哭

1928年7月6日,北伐军各路总司令、各路总指挥在北平西山碧云寺举行祭典孙中山先生的祭灵大典。蒋介石目睹孙中山遗容,忽然抚棺恸哭,冯玉祥、阎锡山也频频挥泪,全场气氛非常哀伤,惟独李宗仁在一旁肃立,没有掉一滴眼泪。蒋介石哭了很久还未停止,冯玉祥只好走上去劝了许久,蒋这才止住了哭,将仪式完成。祭典完成,蒋介石回到含青舍,对宋美龄说:“方祭告总理时,闻哀乐之声大作,虽欲强抑悲怀,仍泪满襟臆,体力几不支矣!及瞻仰遗容,哀痛更不能胜。”

1937年,朱培德上将的葬礼上蒋介石的第二次哭泣。这次留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蒋介石面容哀恸,官方说法是蒋介石对这位北伐、剿共尽心尽力的老将的去世感伤不已。

第一次哭,那是对孙先生的忠诚所致,其实更深层的是对民族的忠诚,而不单单是对孙先生个人的忠诚,第二次哭,那是对部下的爱护。待上以忠,待下以仁,蒋介石用眼泪洗刷了那些对他的污蔑言论。

最高统帅蒋委员长发表抗日讲话,身后站立者为副参谋总长白崇禧。
最高统帅蒋委员长发表抗日讲话,身后站立者为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网络图片)

抗战轶事

1942年,圣雄甘地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口号,准备发动第四次不合作运动,被英印政府逮捕。蒋介石多次呼吁和平和解。1944年,由于甘地绝食,生命垂危,蒋介石致电在美国的宋美龄,要她“面商罗斯福总统,从速设法切劝英国政府立即释放甘地先生,以确保联合国为民主、为人类作战之信念。”

1943年常德会战,张灵甫亲率突击队救援常德,迫使日军退出,被蒋中正誉为“模范军人”。张灵甫呈蒋介石的最后一电:职师与数倍之劲敌血战三昼夜,官兵伤亡殆尽,援军不至,无力再战,为不辱党国使命,抱定不成功即成仁之决心,发电后,职等集体自杀,以报校长知遇之恩。

现代中国大陆许多人认为是毛泽东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其实,历史的真相并不会因为中共的洗脑教育而被抹杀:1943年中华民国政府废除了自清政府以来签定的一切外国不平等条约—史称“43年条约”。蒋介石为此在1943年1月12日发表《告全国军民书》。

日寇侵占东北后,蒋中正立即写了遗嘱,决心献身为国,收复失土,并希望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纾国难。

抗战期间,朱家骅等人决定向蒋介石献九鼎,铭文由刘起吁起草,顾颉刚定稿:“于维总裁,允文允武,亲仁善邻,罔或予侮。我士我工,载欣载舞,献兹九鼎,宝于万古。”蒋介石知道后,大骂朱家骅:“这是无耻!”“太糊涂,是侮辱我!”“这种作法,不仅给我侮辱,也给党侮辱,怎么对得起总理在天之灵?”

傅斯年任参政员时曾两次上书弹劾行政院长孔祥熙,蒋中正亲自宴请傅为孔说情。二人有过一段著名对话:蒋:你信任我吗?傅:我绝对信任。蒋: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所任用的人。傅: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么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蒋只好让孔下台。

蒋纬国说,蒋中正在抗战最艰难的那段时期,实在支撑不住了,就关上浴室门,怕家人听见,然后在浴盘里发出凄厉无助的哀号,蒋纬国说家里人还是能听见,心都快碎了。

抗战中的国民政府教育投入仅次于军费。蒋中正说: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平时看,切勿为应急之故而丢却了基本,我们这一战,一方面是为争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时期改造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国家,所以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

撤离大陆

“艰难革命成孤愤挥剑长空泪纵横”,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含泪挥毫写下这句诗后,搭机离开成都,飞往台湾,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几十年的大陆中国。这是他一生中最悲哀的时刻。

蒋经国曾这样回忆他随父亲告别溪口的情境:“极目四望,溪山无语”,当时“天气阴沉,益增伤痛。大好河山,几至无立锥之地!且溪口为祖宗庐墓所在,今日一旦抛别,其沉痛之心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于万一。”

1948年12月初蒋中正命教育部长陈雪屏急飞北平,召集胡适等秘商“抢救学人”计划。蒋亲自指派飞机冒共军炮火飞北平南苑机场等候两天,仅胡适毛子水钱思亮英千里张佛泉梅贻琦李书华袁同礼杨武之等二三十人登机。据资料统计,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十几位随蒋赴台,其余六十余位羁留大陆,结果众知。

1949年5月27日,上海沦陷。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在上海听到中央电台的一则寻找吴有训,让他去厦门的广播寻人启事。此前,吴有训拒绝了蒋中正邀他去台之请,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由南京秘密转移到上海。1949年10月17日,厦门失守,这则广播寻人启事才停播,共播送了143天。寻找他的人是蒋中正。

捍卫国家主权

朝鲜战争时,美国曾考虑以原子弹对付中共,但蒋介石反对,因为不愿屠杀人民。1954年大陆严重水患,有人主张反攻大陆,但蒋认为黎民受苦之际,应以救灾为重,若趁机打仗则非仁义之师。1969年中俄发生珍宝岛冲突,苏联遣人与蒋联系,但蒋不愿做吴三桂,置之不理。

中印边境战争中,美国和苏联都支持印度。当时中华民国政府是国际承认的合法政府,很多国家敦促蒋介石承认麦克马洪线,以便配合国际上的反共,谁知蒋发表声明说:“麦克马洪线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绝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并在联合国一天一个抗议,宣示中国捍卫主权的决心。

1959年大陆大饥荒,蒋中正训示台湾“救总”拟定救济办法,号召台湾人民每人省下一元钱支援大陆。他呼吁各国敦促北京开放港口,又想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向大陆提供10万吨粮食,北京断定是“反攻计划”,坚决不开放运送物资的港口。台湾又利用空飘、海飘向大陆放送各类物质……

蒋中正总统和夫人宋美龄在台湾视察空军。
蒋中正总统和夫人宋美龄在台湾视察空军。(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推崇中华传统文化

蒋介石的一个积极遗产,是他在大陆破四旧与文革如火如荼时,在台湾发起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成立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并亲自挂帅,他说“中华文化是无人可以毁灭的”,“我们国父壹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原就是要把中华文化从根救起,再造壹庄严华丽之新中国。”

学校坚持民族教育和道德教育并重,须开设《生活与伦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等,重视古文训练和传统文化的薰陶。蒋中正给各个学校共同校训都是礼义廉耻。守护好文化的根基,社会才能“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研究蒋介石的学者杨天石:“根据现有资料,蒋介石的日记约始于1915年,止于1972年,距离去世只有3年。”信奉儒学,尤其是宋明道学的蒋,用“存天理去人欲”的要求来约束自己。

1973年蒋的演讲:“中共必须面对另一强大挑战,就是中华文化坚韧不屈的生命力。中华文化代表人文主义最高光辉,历五千年而道益光,业益盛,即赖此一文化生命力为涵濡蕴蓄;此一源自人性基于伦理的优美文化,构成了每个中国人精神深处无可改变的价值信仰。与共产主义崇尚仇恨暴力的邪恶本质绝不兼容”。

1974年蒋中正说:“世界上绝对没有任何民族自绝其历史,自毁其文化,并不惜出死力以侮辱、诬蔑、反对其祖先的道德功业文行忠信,而仍能厚颜无耻视息于天地之间者!今天毛所谓批孔扬秦,所谓敢于反潮流运动,就正是在向中华民族是非善恶忠奸邪正的人伦基准挑战”!

中正语录:政治比之于军事还要困难。因为干政治的要钻进污秽龌龊的社会里面去。

居台轶事

民国四十五年(1956年),蒋中正70华诞。“中央日报”征文为其祝寿,报社负责人胡健中给胡适打电报约稿,胡适写完寄来,并附信说“我量你不敢登。这文章是希望总统无为而治,不要管太多事情”。胡健中请示蒋,蒋说“可以照登,让他去讲好了”!

蒋介石是崇拜王阳明的超级粉丝,古代思想家学问家中,蒋最敬王阳明和曾国藩二人。蒋改名蒋中正,中正的名讳出处来自王阳明心学中的“大中至正”。蒋介石曾经三次到阳明洞参悟,败退台湾后他对王阳明的研究愈发痴迷,甚至把台湾草山改名为“阳明山”,要求儿子蒋经国苦学阳明心学。

蒋介石当上中华民国总统,就在老家扩建产业,左邻右舍纷纷搬走,但是千层饼店的小老板周顺民拒绝。他说:搬可以,让蒋介石自己来通知我,只要他说出道理来我就搬。有关部门将此事迅速上报,蒋介石叹息道:爱搬不搬,随他去吧……周顺房饼店至今仍存紧抵着蒋宅。

据陶希圣描述,林彪死讯传到台北时,蒋中正曾为此而落泪。

中正剑,又叫军人魂、成仁剑、自杀剑、黄埔军魂、将军剑。中正剑是民国时期蒋介石赠给其黄埔学生、得力部将及有功人员的随身短剑,因为在其剑柄上刻有“蒋中正赠”字样,因此得名“中正剑”,进而成为一种荣耀的象征。

蒋中正书法,出入于颜柳欧间,骨气端正,无一笔苟且,甚至带有馆阁体的规矩法度,读之令人心生敬意。

蒋中正在一张照片中,身后对联的作者正是蒋氏本人,内容为:“云海云山云面寺;道天道地道中人。”此联于民国42年(1953)作于阿里山之祝山观赏日出之时,颇有清风朗日的玄机,可见蒋氏之智慧高远,不与人同。

遗嘱

1975年4月5日,蒋中正溘逝。

秦孝仪为蒋代笔之遗嘱:“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建设民主宪政之国家,坚苦奋斗……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为余毕生之志事……惟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绝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毋忽。”



责任编辑:倚天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williamhill官网
会员
donate

williamhill官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