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又提出新“词汇” 折射出一个危机(图)

发表:2024-04-24 20:0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26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习近平又提出新词汇--“大食物观”。
习近平又提出新词汇--“大食物观”。(图片来源:PEDRO PARDO/AFP via Getty Images)

【williamhill官网 2024年4月24日讯】(williamhill官网 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自从“新质生产力”一词被中国官媒热炒之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又提出新词汇--“大食物观”。实际上,习近平3月考察湖南的时候不经意间泄露了经济真相,粮食危机已经步步逼近。

习近平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

中共党报《人民日报》日前以头版报道,习近平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习近平今年4月在广东考察时称,“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什么是大食物观?

按照习近平的说法是:“要树立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而且习近平几十年前就有这样的想法?

习近平称,“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

据自由亚洲电台4月23日报道,旅美时事评论人士横河则认为,习近平提出的“大食物观”无异于废话,且无实际意义:“这个就是说,好像一定要他来指挥,来解决粮食安全和粮食多样化,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但是从中共建政以来到现在的历史,之所以能够满足人民的生活其实是(市场)自由化的结果,所有的计划(经济)其实都是失败的。”

横河指出,“他(习近平)想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完成只有市场经济才能解决的问题”,横河认为,习近平的所谓“大食物观”难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横河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一是靠市场经济,二是要实现土地私有化。但目前,中国的土地所有权依然属于国家,民众只有使用权,私有化问题并未根本得到解决。近年来,各地方政府更依靠土地财政兼并大量土地来开发房地产,导致很多土地被抛荒。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也是导致耕地减少的一个主因,从而威胁到粮食安全。“粮食安全问题肯定是有的,就是因为可耕地减少得非常快。”

习近平考察湖南 不经意间泄露了经济真相

习近平3月18日至21日在湖南考察,中国官媒本周连续刊登习近平在湖南的动态消息。

中国官媒中新社3月22日报道称,“习近平先后来到长沙、常德等地考察调研。这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第四次来到湖南,也是今年全国两会后习近平的首次地方考察,从中释出中国发展的重要信号。”

习近平强调,中国有14亿多人口,粮食安全必须靠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湖南要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

湖南是中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水稻播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中国第一。据官媒报道,习近平对农民代表说,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海外智库“天钧政经”的研究员任重道撰文《中共中央一号文件 道不尽的三农问题》指出,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基本延续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定调。例如,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的底线,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等等。

据中国农业农村部1月23日发布的信息:“2023年粮食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大豆面积1.57亿亩,连续两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产量416.8亿斤、创历史新高。”

任重道指出,照理来说,2023年粮食再获丰收,粮食供给应该无虞。但是,中国粮食进口规模依然很大。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中国进口粮食1.6亿吨,同比增长11.7%。并且,中国进口农产品花费金额居世界第一位。

并且,多年来中国的土地已经严重污染,粮食主产区土地质量、主粮作物产量也在不断接近极限。中国华北、东北等粮食主产区,土地长期超负荷利用,继续增产困难。而大宗农作物的利用和开发,不论是育种还是栽培技术,都已经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实际上,粮食危机不断逼近。

任重道分析并指出,中共在全世界大量购买粮食大概有三个企图:

1、对内“维稳”,无论是民生还是经济相关领域,都需要粮食。中共控制基础民生物资,就控制住了民众。

2、对外进行“粮食外交”,中共给缺粮的国家赠送粮食拉拢对方是有先例的,1959至1961年三年大饥荒时期,中共仍然持续着大量向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及赠送粮食,致使国内饥荒更加严重。

3、利用粮食及衍生的产业链,精准打击某个国家和地区。即使中共不主动出击,但是缺粮的国家内乱,引发了人道主义危机,这也分散了国际社会对中共作恶的注意力。

习近平的“新质生产力”如何解决中国经济困境?

中国经济萎靡不振,“新质生产力”一词在中国“两会”召开之时,受到中国国内媒体热捧,被视为是拉动中国经济的战略突破口之一,也是本届“两会”关键词。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5日下午在参加中国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谈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一词是习近平去年9月考察中国东北部黑龙江时所提出。他强调“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今年2月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两会”后,各大官媒开始加强舆论导向,发布吹捧“新质生产力”的文章。

随后,中国国务院承诺贯彻落实国家主席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口号,投资发展电动汽车、新材料、商业航天和生命科学等科技产业。

在不久前的会议上,中国总理李强宣布,中国将继续加快光伏发电厂以及风电和水电项目的建设。

《纽约时报》中文网的文章质疑,习近平的“新质生产力”是否能解决中国经济困境?文章认为,“新质生产力”这一口号部分是为了缓解国内外对于美国主导的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可能阻碍中国增长的担忧。

但澳大利亚铁矿石开采巨头福蒂斯丘金属集团的执行主席安德鲁·福雷斯特表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继续在基础设施上投入大量资金,包括公路、铁路和港口。“基础设施方面的情况实际上不会有太大改变,只是对制造业的重视会更多而已”。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williamhill官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williamhill官网
会员
donate

williamhill官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