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指断定中国经济通缩结束为时过早。(图片来源:Adobe stock)
【williamhill官网 2024年3月10日讯】(williamhill官网 记者文龙综合报导)3月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经济数据,2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8月以来的首次上升。中国经济出现通缩(通货紧缩)迹象,分析指断定通缩结束为时过早。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时隔6个月首度上升
3月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2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其中,CPI同比上涨,PPI同比下降。
2月CPI同比上涨0.7%,这是去年8月以来的首次上涨。2月CPI环比上涨1.0%。
数据显示,2月CPI城市上涨0.8%,农村上涨0.5%;食品价格下降0.9%,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上涨1.9%。
2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0.1%,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约0.03个百分点。食品中,蛋类价格下降5.1%,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下降4.1%,影响CPI下降约0.09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2.9%,影响CPI下降约0.09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4.1%,影响CPI上涨约0.08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2.9%,影响CPI上涨约0.07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0.3%,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其它七大类价格同比六涨一降。其中,教育文化娱乐、其他用品及服务、衣着价格分别上涨3.9%、3.0%和1.6%,医疗保健、生活用品及服务、居住价格分别上涨1.5%、0.5%和0.2%;交通通信价格下降0.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涵盖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它用品及服务等8大类、268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是中国传统新年假期,一年中主要的家庭团聚和消费旺季按照往常会普遍推高物价,但今年食品烟酒类价格却大部分下降,表明内需不振、消费低迷。
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4%,环比下降0.2%。
PPI连续第17个月收缩,该指数衡量离开工厂的货物成本并概述经济的健康状况。
断定通缩结束为时过早
据法新社报道,上海保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警告称,“我认为现在断定中国通货紧缩已经结束还为时过早”。
他强调说,因为“如果我们将今年前两个月的平均通胀率与去年同期进行比较,就会发现物价保持稳定”。
虽然价格下跌对于购买力来说似乎是件好事,但通货紧缩对经济构成威胁,因为消费者倾向于推迟购买,希望价格进一步下跌。由于需求不足,公司被迫减少产量并同意新的折扣来出售库存。
除了消费低迷之外,中国的经济活动还受到房地产危机、年轻人高失业率以及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进而影响了工厂活动。
北京当局多次宣布拯救房地产业的措施,但迄今为止收效甚微。据张志伟指出,本周举行的“两会”宣布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但“财政冲动传导到经济并帮助内需复苏需要时间。”
2023年全年,中国的CPI平均上涨0.2%,远低于主要经济体的通胀率。
北京当局设定的2024年通胀目标是3%,经济增长5%左右,这是几十年来的最低数字之一,也反映出中国自新冠疫情以来一直在努力复苏的经济。
中国向全球输出通缩引发担忧
中国经济持续下滑,引发外界对全球经济是否会受到影响的担忧。英国《金融时报》警告说,中国产能过剩,正在全向世界输出通缩,各国需就此准备应对措施。
《金融时报》报道指出,中国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得益于以低成本的“中国制造”商品发展外贸经济。但如今,因其国内房地产市场低迷,消费不振,加上人民币走软,中国商品的出口价格正以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快的速度下跌。
报道引述富兰克林坦伯顿新兴市场基金投资组合经理塞加尔表示,中国为扭转困境将向全球输出通货紧缩的压力,而各国都在应对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不少经济学者认为,这对新兴市场,尤其与中国有重要贸易关系的国家影响最大。
报道指出,西方制造商对中方不公平竞争的抱怨正在增加。中国最大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宣布,将它在德国的电动车价格下调5%至15%。奔驰公司已就此发出警告,其利润受到电动车价格战的残酷打击。
该报道还引述FIM Partners分析师指出,北京花了20年时间,摧毁新兴市场制造业的竞争对手或将它们挤出全球市场,现在则威胁要对已开发经济体的制造商做出同样的事。
有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的高级研究员认为,美国和欧盟正面临艰难的选择,要不降低对中国商品的依赖,要不就成为推动中国供应廉价商品的力量。
美国圣托马斯大学国际研究讲座教授叶耀元2月12日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指出:“‘中国制造’现在碰到的问题是,产能一样强,但全球市场需求没这么高。同时,美中贸易战,美国和其他盟友与中国有一定脱钩的关系,导致这些产能没有地方可以卖了。当然,中国政府本来预定要用‘一带一路’市场想办法去消耗可能过剩的产能。目前看来,这些‘一带一路’国家都还没有能力去做这样的消费”。
为何通缩比通胀更可怕?
在经济学中,通胀和通缩是两个极端但都可能具有负面影响的现象。通胀指的是货币贬值,导致物价上涨,而通缩则相反。尽管通胀经常被视为经济的主要威胁之一,但通缩也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比通胀更加可怕。
通缩和通胀都是由货币供应和需求关系引起的结果,但它们的影响方向截然相反。通胀发生时,货币供应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长,导致物价上涨。而通缩则是货币供应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减少,导致物价下降。
在通胀期间,债务人通常是赢家,因为他们可以用更便宜的货币偿还债务。而债权人会受到损失,因为他们的贷款价值会因货币贬值而下降。通胀还可以刺激消费,因为人们倾向于在物价上涨之前购买商品和服务。但是,通胀也可能导致投资不确定性增加,因为企业难以确定未来的成本和收入。
与之相反,通缩时情况则恰恰相反。债务人会面临更大的负担,因为他们必须用相对更值钱的货币来偿还债务。此外,通缩还可能导致消费者推迟消费,因为他们预期价格会下跌。企业也可能推迟投资,因为他们担心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会继续下降。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