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亨利‧戴维‧梭罗
瓦尔登湖的秀丽风光。
当今的年轻人中盛行“内卷”、“躺平”等流行语,人们在各方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开始疲于竞争,有的陷入忧郁孤独,有的关注小我和自我的舒适。在百年前的美国,著名作家梭罗在一种融入大自然的生活中领悟到了宇宙“更高级的秩序”,获得了置身于天堂般的高峰体验,“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梭罗因此劝慰疲惫的众多心灵说:“有时间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这才是真正的休闲。”成为经典名言。为什么中国人认为梭罗是西方的陶渊明?梭罗的体验对今天迷惘的人群是一条有意义的出路吗?
距今约180年前的1845年,有一位28岁的美国年轻人,手持一把斧子,独自来到波士顿附近一片人迹罕至的森林原野。说起来,他是当时新闻界的一位无名小编,勤奋爬格,文章却无人赏识;他也尝试过很多职业来餬口:手工艺人、小学教师、工人、园丁、甚至还做过暴风雪的监测员,他的地位始终像蝼蚁一般卑微,薪水微薄,在底层挣扎。更糟糕的是,他和亲哥哥爱上同一名女子,悲凉的失恋后,哥哥竟撒手人寰。如此一来,年轻人心灰意冷,大病一场之后最终隐遁森林,将削薄身影倒映在山中深湖。
瓦尔登湖畔纪念梭罗的石牌刻字。
是的,这就是年轻的美国作家、自然主义大师亨利‧戴维‧梭罗饱受生活重击后的抉择。他手持斧头来到瓦尔登湖,是要自戕,还是胡乱砍伐一泄愤闷?穿越百年时空,我们看到,今天瓦尔登湖入口处,一处极简的木房子旁边木牌上,赫然写着梭罗当年的喃喃心语:“我步入丛林,是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只去面对生命最本质的那些事实,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好好地活过。”原来,在遭受了一连串人生暴锤:事业不顺、失恋、亲人离世、重病之后,梭罗决意于湖水和森林间,夜披月光、晨和鸟鸣,过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
梭罗用斧头劈木,建起一个极简的小木屋,烧水取暖,钓鱼果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远离喧嚣,试图从嶙峋的人生中挣脱,起初满腹的心酸和巨大的孤寂感将他深深笼罩,但渐渐地,他的心越来越沉静,当他把身心完全沉浸于大自然,他仿佛听懂了风的叹息,老树的私语,终于在一个朝阳喷薄而出的瞬间,梭罗恍然大悟:人何曾孤独,又何须顾影自怜,人和天地万物之间,存在一种深深的羁绊。“就像我们面对面和在明朗的白天里悟到真理一样,我们也在背地里和在黑夜中与真理不期而遇。”从此,梭罗栖身于湖畔的隐居生活,由失意变为诗意,他在参天古木中了悟生命的最本质,在水鸟的凝视里,享受纯净的极致……尽管这个古老的冰川时代形成的瓦尔登湖,鲜有人关注,梭罗却在这里中放下了心中的万般杂乱的情绪,放下了怨天尤人,在和大自然独处时光中,他学会了与自我和解,事业不顺、失恋的痛楚都不再能击倒他。
瓦尔登湖的水鸟怡然自得。(以上图片来源皆为Adobe Stock)
若干年后的1854年,梭罗将这段隐居生活写成一本游记《瓦尔登湖》,震惊了世界文坛。从文学艺术上看,《瓦尔登湖》是一部纯粹的诗情画意般的长篇散文,以清新、优雅的文字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细腻描写,几乎在世界文坛中无人能比拟。然而它的深意不仅限于文学领域,在书中,梭罗深感,世人为了虚拟的生存压力,为了追求过分的物质享受,终日忙碌焦虑,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他在湖光山色中开辟一条生命实验之路,探索更为优美的生存模式。梭罗被后世誉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极简生活的始祖、超验主义先驱。他甚至将圣经上的7天工作日的古训颠倒了过来,他说人在一个星期中用一天时间工作就可以了,其余6天干自己想做的事情,多么怡然自得。所以《瓦尔登湖》又有一称号为“绿色的圣经”。百年来,“瓦尔登湖”已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梭罗的生命哲学,彰显出极简而又超然的境界。常年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因此对瓦尔登湖产生了憧憬和向往,前往朝拜。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瓦尔登湖》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是中西双壁的经典之作。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