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思乡诗《望江南・超然台作》,展现其超脱一般的心理调节能力!(图片来源:williamhill官网
合成图/国立故宫博物院/维基百科)
思乡重,令人断肠。古时不少诗词都以抒发乡愁为主,格调多为凄凉,北宋苏东坡(苏轼)的一阕思乡词却脱颖而出,其心境与心理调节能力均值得今人学习。下面请随笔者走近苏东坡超然的思乡词——《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为何称这阕词“超然”?因为东坡在抒发思乡之愁时并未一愁到底,而是先抑后扬、先婉再豪,尾句更凸显其努力走出乡愁深渊的心态,如黑夜后的黎明般超然洒脱。来看赏析:
该词作于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上超然台,见烟雨春色,触景而思。开篇三字“春未老”一方面点明作词时间:春虽将逝却未逝,已暮而未老;另一方面体现出作者的积极心态,似乎也暗指自己不服老、不愿以消极视角观赏春景。而后写景,斜柳、春水、城花、烟雨色彩有明有暗,将春日里不同时空的变幻传神地描绘出来。半壕春水与满城春花乃美好景物,可以联想到或许那时天色尚晴,春水波光粼粼,春花满城开放,如此美景尽收眼底;随后下起了小雨,天色转暗,远处千家万户的房屋因烟雨而朦胧。“暗”本为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动词使整个烟雨春景更加生动,同时亦暗示作者此时的心情随天气转暗,为下阕抒情铺垫。
下阕第一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与上阕末句“烟雨暗千家”紧密相连——寒食节后不久便是清明节,而“清明时节雨纷纷”,因此上阕末句(天气)与下阕首句(节日)便自然连贯起来。东坡在此写明寒食节,既承上亦启下,为表达思乡之情做铺垫,因为寒食后的清明节本应返乡扫墓,但东坡那时却有家归不得,那么在这个时间点就非常容易想念家乡。“酒醒却咨嗟”更进一步表现作者已被乡愁笼罩:“咨嗟”意为叹息、慨叹,明显是哀伤之情,而酒醒二字则侧面暗示东坡借酒消愁。从“醒”字可看出东坡醉酒,不难联想他在此之前有过一番挣扎,试图以酒冲淡愁情却不得不在酒醒后再次面对乡愁。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两句堪称经典,从中不仅能看出东坡为摆脱思乡之苦而努力调整心态的过程,还能看出他对超然境界的向往:不要在老朋友面前倾诉思乡之情,以免自己的愁情传染给他人,暂且点上新火来煮一杯新茶吧!由此可见,东坡不单为他人着想,也未忘记自己心中所憧憬的超然与豁达之境,即使乡愁如无尽烟雨,也要尽最大努力让自己从中解脱、保持积极与乐观。
此时他身处超然台上,而超然台恰由他命人修葺,“超然”二字则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既然曾经怀抱超然物外的志向,如今身处这超然台上,那又何必哀愁感伤?于是吟道:“诗酒趁年华”,不如将乡愁抛却脑后,抓紧时机借诗酒自娱。“年华”二字与开头“春未老”相应,再度表达作者的乐观与对超然心境的向往。
回顾整首词,东坡的心情在不断变化之中:春尚未逝,他原本不愿消极,但思乡之情难以排斥,不得不咨嗟伤感;其后豁然开朗,悟到此时不该消沉,于是且试新茶,且惜年华。这婉约后的豪放来之不易,是东坡努力挣扎的结果,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是他内心修炼的见证——摆脱“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超然物外,得大自在。
东坡的超然之志在《超然台记》中亦有体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意思是“世间任何事物都有可供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之处,则必可使人快乐,未必只有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才能使人快乐。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会不快乐呢?”若将《望江南・超然台作》一词与《超然台记》联系起来,便不难理解词中情感由抑转扬的原因:思乡虽是人之常情,但世间何处不可乐?与其执着不放,不如随遇而安。
时隔近千年,如今的我们更需东坡那般心态——且试新茶,且趁年华。也许我们都只是世间的过客,唯有放下多余的思想包袱,方能体悟“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美妙。
责任编辑:清浅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