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石油与比特币(图)

作者:风马牛 发表:2018-11-23 07:3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1999年,英国职业寻宝人迈克・哈彻在南中国海发现了“泰兴号”沉船。这艘1822年触礁沉没的商船载有百万件中国瓷器。海底“沉睡”177年之后,这些清代德化瓷器被打捞出水。
似乎没有多少人能成功地踩到正确的点上(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8年11月23日讯】1999年,英国职业寻宝人迈克・哈彻在南中国海发现了“泰兴号”沉船。这艘1822年触礁沉没的商船载有百万件中国瓷器。海底“沉睡”177年之后,这些清代德化瓷器被打捞出水。

为了更好地炒作,卖个高价,迈克・哈彻和他的同伙们将其中65万件品相一般的瓷器敲碎,推入大海,只保留了剩下的35.6万件。即使不懂经济学、不明白“供求关系”,绝大多数人也懂得“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在随后的拍卖会上,这35.6万件瓷器被哄抢一空,迈克・哈彻赚得盆满钵满。

177年,对普通人来说,足够漫长。但对“海捞瓷”而言,并不是一段很长的时光。这批出水的瓷器很多都是光彩焕发,没有因为海水中盐分的腐蚀而暗淡了釉光。

几千年来,万里海疆沉船无数,引得各路寻宝人前赴后继。只不过茫茫大海,散落其间的沉船即使数以千计,相对而言依旧少得可怜。大海里最多的,是盐。从海里出水的瓷器,如果被海水浸泡的时间足够长,胎、釉的表层会被腐蚀,或者形成一层包浆(风化层)。对瓷器造成这种“破坏”的,就是海水中的盐分。

盐,在海水中无处不在,但是换个时间,换个地点,盐也会像“泰兴号”的瓷器一样,变得珍贵起来。

因为有迈克・哈彻这样的寻宝人对水下文物肆无忌惮的打捞和破坏,中国组建了自己的水下考古力量。2007年12月,中国考古队在南海整体打捞了负有盛名的宋代沉船“南海一号”。4年后的2011年3月,开始对“南海一号”进行第二次试发掘。

也就在即将启动对“南海一号”第二次试发掘的时候,日本发生了造成福岛核泄漏的“3・11大地震”。随后,对“核污染或将来袭”的恐慌充斥在整个东北亚民间,甚至跨过太平洋,在海啸之前抵达美国西海岸。有人传,“碘防辐射”。一时间,美国人抢购碘片,货柜被一扫而空,韩国人则把超市里含碘的紫菜、海菜等海藻类食物买了个精光。

到了中国,北京朝阳区某杂货店的赵老板经历了“从抢盐到退盐”的全过程。他回忆说,“杂货摊前挤满了人,以往得卖一年的6箱盐,不到一天就卖光了”;“来买盐的顾客都在说吃碘盐防辐射,结果没两天,全过来要求退货。”当然还有些哄抢碘盐的,担心的是核污染会通过空气和海水扩散到中国,污染土壤和未来的食品来源,最怕的就是没有盐吃。

在谣言被平息之前的那短短几天,听信了谣言的人们心中,盐成了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几年以后,那些终于吃光了家中存盐的人们,也许早就忘记了,家中的库存其实是一份“谣言纪念品”。

谣言四起的那几天里,因为中国对食盐价格的管控,以及供应量实在是太过充裕,食盐还没来得及涨价,抢购潮就消散了。与食盐不同,另一样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因其在预期中将变得愈发“稀缺”,在长时间里,价格一路走高。

1998年,两名地质学家联合发表了《廉价石油时代的终结》,预言石油越来越少,油价会越来越高。虽然类似的观点早有人说,也早被事实打脸,比如1970年代的美国总统卡特就曾不无担忧地表示,“下一个10年结束的时候,我们会把全世界所有探明的石油储量用完。”但并不妨碍类似的观点被一再提起。

进入21世纪,国际原油价格不断飙涨,2003年突破30美元/桶,次年突破40美元/桶、50美元/桶,2005年夏天短短2个月内,先后突破60美元/桶、70美元/桶,到了2008年3月,国际原油价格超过140美元/桶。各种关于石油储存量还能供人类使用多少年的预测层出不穷。两位地质学家的预言似乎就就要成真。许多人都在问,未来还能用得起的能源在哪里?

一个略显尴尬的答案是:用得起的能源来自于经济危机。就在油价达到顶峰的2008年7月,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作为生产、生活的基本能源,经济下滑之后,国际石油价格也急速下坠至30-40美元/桶的区间。“石油即将耗光用尽”的说法早被人们抛之脑后,忘了个干净。另一种观点反而被更多人接受:既然石油及其衍生品是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其价格就一定会在一个与经济环境匹配的价格空间。如果油价涨到整个经济难以承受的地步,一定会有经济能够承受的替代能源出现。

危机之后,经济复苏,国际油价也在短时间内随之上升。只不过替代能源还没有出现,技术革命就让石油的“稀缺性”大大降低。经济危机后美国开始了“水力压裂技术革命”(一种页岩油开采技术),打开了本国页岩油的开采大门。作为一种非常规石油,储量巨大的页岩油由于开采难度大,在很长的时间里几乎被所有人忽略。2016年一整年,美国进口了3.9亿吨石油,但随着页岩油的开采,今年9月,美国超过俄罗斯、沙特,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甚至被一些机构预测在未来几年里,美国会成为一个石油净出口国。

盐也好,石油也罢,储量庞大,偶然出现的“稀缺”,会因为各种可能,在影响价格方面变得毫无意义。相比而言,比特币的“稀缺性”就显得十分确定。在朝阳区的杂货店老板经历“抢盐风波”之前的2009年,至今不知身份的中本聪设计了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比特币。根据设计,比特币的总数量将被永久限制在2100万个。当它作为一种数字货币逐渐被广泛接受、认可时,其价格也不断上涨。2010年5月,一名程序员小哥花掉1万枚比特币,买到2个披萨。到2017年12月,1枚比特币的价格就超过了1.9万美金。

虽然还有其它各种理由,总量恒定的“稀缺性”都是支撑很多人不断看涨比特币的重要因素。只是很可惜,在过去一年中,数字货币价格不断下跌的大趋势里,“追涨杀跌”的投机心理,使得很多人放弃了对其“稀缺而有价值”的坚持。

一位对数字货币“颇有研究”的朋友,在一年多以前,倾其积蓄买了比特币,在今年跌跌不休的行情中始终看涨。直到周二比特币价格跌破4100美元时,他在朋友圈转发了一个段子:“我有个币圈的朋友,去年和我聊买二环哪个楼盘,今天我们晚饭的时候偶然相遇,他对我说:您好,这是您的外卖。”还无奈地加了句:也许,真有庄家砸盘啊!

稀缺品从来受到追捧。可什么才是“稀缺”?也许永远都没有答案。5年前,有善于观察风向者,判断“高端白酒将迎来寒冬”,清空手中的茅台股票。5年过去,茅台股价上涨了近10倍。可进入2018年,就在茅台成许多人心中可收藏的稀缺品时,其股价从6月份的突破800元、总市值过万亿一路下跌到日前的500多块。“物以稀为贵”,挺有道理,似乎又没什么道理。似乎没有多少人能成功地踩到正确的点上,依靠看准“稀缺”而成功抄底。想来想去,也许就是《红楼梦》里那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责任编辑:辛荷 来源: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williamhill官网
会员
donate

williamhill官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