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餅(圖片來源:Pixabay)
中秋節又稱月夕、團圓節,對華人而言,是家人與親朋好友共襄盛舉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目前最早發現中華民族慶祝中秋的時期是於公元前十世紀,而到了唐代,中秋節才開始普遍起來。
因為中秋節正值滿月,眼見特別圓、皎潔的明月,總不免令人沉浸在「月圓人團圓」、「圓滿」等美意的浪漫氛圍中,一些地區的善男信女還會特地前往寺廟祈求好姻緣、好福氣或求得子嗣。由於中秋節被視為最適合在月光下團聚的好時節,賞月、吃月餅等習俗,甚至是現代才形成的烤肉風俗就被視為中秋節的頭等要事。
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
月餅,又具有月團、團圓餅、胡餅、宮餅、小餅等名稱。月餅的起源其實並不是從「團圓」開始的,據悉,最初是關乎古人祭拜月神的供品,代代傳承後,就逐漸形成中秋節吃月餅這一項必須遵守的習俗,中秋節也開始被稱為「月餅節」。
民間還流傳不少關於月餅起源的故事,流傳最廣的,當屬朱元璋邀百姓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版本。
故事是這麼說得:當時百姓一再遭受蒙古人的欺壓,怨聲四起,朱元璋為了聯合各地的反抗勢力,遂接受軍師劉伯溫的計謀。劉伯溫當時謀劃說對外散佈瘟疫的流言,並呼籲百姓去買月餅來避禍,而月餅中須先暗藏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一旦分散各處的反抗人士收到月餅,準備起義反抗蒙古人的消息自然而然就能傳播出去了。後來,朱元璋集結反抗勢力起義成功、順利推翻了元朝。
作為明代開國皇帝的朱元璋為了紀念當初的起義之舉,遂要大家在中秋節吃月餅,至此往後,民間就開始流行在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了。
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柚子、烤肉?
猶記小時候曾跟雙親坐在庭院中,一邊聊著天一邊觀賞著中秋圓月。當時除了眼睛、嘴巴忙活著,連手也因為忙著剝柚子而不得閒。母親還曾剝出一個柚子帽給我戴上。
不過,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柚子呢?其實,臺灣的此項習俗正是源自於中秋節正值柚子盛產期,其中又以雲林縣麻豆出產的文旦最著名。這時候的柚子香甜多汁,且因為音同「佑子」,象徵著保佑子孫,遂得眾人推崇。於是,人們在中秋團圓之際,總會吃起柚子來,無形中似乎能得到平安、圓滿等吉祥美意。
至於跟中秋節串聯在一起的烤肉風俗,其實並非是古人傳給後人的,而是臺灣特有的傳統。民眾之所以認為中秋節一到,就要烤肉,並將烤肉視為「中秋節」的代名詞的原因其實挺有趣的。根據臺灣媒體報導,關於中秋節要烤肉的說法有近百種版本,但在大批網友考察過去新聞後,發現應當跟新竹在1982年颳起的中秋烤肉風氣有關。當時因為烤爐外銷不景氣,作為製造烤爐大本營的新竹決定換主打內銷,開始推出烤肉器材大降價,新竹各地遂跟上了這一波中秋烤肉特價風潮。
在新竹力推烤肉器材之後,烤肉風氣逐漸盛行,而1986年出現了超級洗腦的廣告詞--「一家烤肉萬家香」,金蘭醬油在趁勢推出產品後,中秋烤肉須搭配烤肉醬的風潮瞬間就席捲了全臺灣。時日一久,只要一提中秋節,民眾自然而然就會聯想到烤肉了。
另有報導稱,是先推出了烤肉醬廣告「一家烤肉萬家香」,而諸多品牌也相繼推出烤肉用具與食材,致使臺灣人逐漸形成中秋節烤肉的習慣。
無論如何,時至今日,中秋節要團聚在一起烤肉的風俗依然不衰,一想到古代傳統節日與現今流行如此結合,不由令人莞爾。
中秋節習俗眾多
除了上述介紹,各地的中秋節習俗實際上都不盡相同,連拜月、祭祖等廣為人知的中秋節俗,也各有差異。舉例來說,廣東潮汕各地存在中秋拜月的習俗,但主要是由婦女與小孩進行,民間亦流傳著「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此外,當地還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甚至流傳「河溪對嘴,芋仔食到」這一則潮汕俗諺。
江南一帶的中秋節俗也十分多樣,像南京人認為,中秋節除了要吃月餅外,還必須要吃桂花鴨這一道金陵名菜。
四川人則認為,中秋節不只要吃月餅,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吃蜜餅。
中國的部分地區及少數民族還形塑出了特殊的中秋習俗,例如:廣州的樹中秋、安徽的堆寶塔、晉江的燒塔仔、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高山族的托球舞等等。
畢竟中國地大物廣人多,風俗各異,中秋節俗難免多元,同時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