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醫院醫護人員(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7月4日訊】上海交大醫學博士去中學當衛生保健員一事引發輿論熱議。醫生也好校醫也罷,說到底都是個人選擇。這個道理網友未必不懂,然而每次名牌大學的學生擇業「下沉」,大眾多多少少會生發一種本能的惋惜。惋惜的背後不一定是覺得個人選錯了,或者鼠目寸光,而是憂心,是不是社會環境出了什麼問題,讓名校高材生們辜負多年所學,早早地選擇安穩或躺平?
6月28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學一則擬招聘人員的公示引起了社會關注。其中一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臨床博士,應聘的是衛生保健員的崗位。
復旦附中的工作人員回應,情況屬實,衛生保健員崗位的應聘者非常多,還有不少是在職醫護人員。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臨床博士去中學當校醫,很多人質疑是資源浪費、大材小用。
在大眾印象中,不管是多好的中學,校醫都是一個日常輔助、功能性的崗位,雖然有一定的專業門檻,但是也不需要太高。很多學校的校醫都是退休醫護人員擔任。
復旦附中此前發布的招聘簡章,對這個崗位的學歷要求是「本科及以上」,最後卻招到一個名校醫學院的臨床博士,校方恐怕也很意外。
實際上,每逢有名牌大學的學生考上基層單位的編製,都會引發類似的爭議。不過,相比其他專業,臨床醫學的博士去中學當校醫,更讓人覺得可惜。
一方面,醫學生從本科到博士,通常需要8年苦讀。漫漫求學路,他們能堅持走下來,內心應該多少都有一點成為醫生的希冀。
現在好不容易畢業了,卻沒能進入醫院,這就像是一名聞雞起舞、日夜操練的士兵,馬上就要上戰場了,卻突然被召回家——總讓人覺得此前的付出白費了。
另一方面,去中學當衛生保健員,基本上切斷了成為一名臨床醫生的職業發展前景。醫學生的專業壁壘高,但是要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醫生,還需要大量的實操經驗。
去學校當衛生保健員,主要職責是負責學校衛生保健和防疫工作,包括掌握全校學生健康狀況,做好各項保健資料的記錄和整理,建立健全教職工學生健康檔案、慢性病跟蹤管理等,這當然也很重要,但更多是文職工作,比起在醫院臨床一線的「千錘百煉」,專業技能上會落下很多。
學得這麼辛苦,好不容易收穫了這麼高的學歷,最終卻為了「鐵飯碗」折腰,這是很多網友倍覺可惜的點。
當然也有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很現實的選擇。現在不管什麼專業,應屆生們的就業壓力都很大。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地方,哪怕是名牌大學的醫學博士,想要留下來也很難,好的公立醫院更是編製難求。
就算進到了大醫院,未來發展也要苦苦熬資歷,比如三年的規培生活,就是出了名的「活多、錢少、壓力大」,讓很多醫學生苦不堪言,後悔學醫。
反觀復旦附中雖然是中學,但也是口碑很好的名校,待遇並不差,如果進不去大醫院,能考進去有個穩定的工作也很好。有人說得更直接,這不就和考公上岸一個性質?
而且校醫的工作壓力不大,跟教師崗比不用考核升學率,跟醫生比不用熬資歷,還有寒暑假,聽著都讓人羨慕。尤其這位醫學博士還是女性,考慮到婚育的因素,清閑的校醫崗位,聽起來也更友好。
走哪一條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醫生也好校醫也罷,說到底都是個人選擇。從2月份看到招聘簡章,到現在錄用信息公開,這次招聘已經持續了半年的時間,這可能是當事人權衡之後,做出的最符合她個人發展的理性選擇。只要是遵從內心做出的選擇,都值得尊重。
當然了,這個道理網友未必不懂,然而每次名牌大學的學生擇業「下沉」,大眾多多少少會生發一種本能的惋惜。
惋惜的背後不一定是覺得個人選錯了,或者鼠目寸光,而是憂心,是不是社會環境出了什麼問題,讓名校高材生們辜負多年所學,早早地選擇安穩或躺平?
個人選擇沒有高下對錯之分,只要愛崗敬業,任何崗位都有可能成才。但若社會就業面越來越窄,無法提供人盡其才的氛圍,人們的不安全感就如影隨形,個人選擇多少會受到大環境的裹挾。
要讓人才得到更好的配置,還是要靠經濟環境的改善、人才流動選拔機制的透明和就業機會的豐富。
来源:中國數字時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