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沈(本人提供)
【williamhill官网 2024年12月21日讯】(williamhill官网 记者孟浩报导)中国的医疗体系正面临深刻的危机。这不仅仅是药品供应的问题,更是涉及每一个中国家庭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自媒体大V、时评人公子沈近日在他的油管节目中深入探讨了进口药的缺失、政府政策的背后动机、医疗体系中的资源错配与监管失灵。关乎13亿中国人健康的医疗危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社会是否应对公共健康与医疗改革给予更多的关注?
进口药的消失:上海儿童医院的困境
公子沈举了一个例子,最近,一名家长在网络上抱怨,称在上海的儿童医院无法开到进口头孢。他的小孩细菌感染,扁桃体发炎,发烧不退,但医院只能开口服国产头孢,效果不佳。几经辗转,还是只能输国产头孢。
医生无奈地说:“现在你没得选。”进口头孢几乎从医院的药品清单中消失。这个案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烦恼,更揭示了中国医疗体系的深层问题。
这种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并非孤例。许多患者和家属都在社交媒体上抱怨,称医院开不出关键进口药,甚至医生也建议他们自行购买。这种无奈与焦虑深深刺痛了公众的信任感。
背后的原因不仅在于进口药的短缺,更在于政策的变化与政府管控的加强。在政府的优先级排序中,经济考量显然压倒了患者的健康需求。
药品降价背后的隐忧 3分钱的药敢吃吗?
公子沈说,问题的核心在于中国政府最近公布的第十轮全国药品集中采购结果。两个重要变化引发广泛讨论:
1.进口药几乎全军覆没:疗效好的进口药被剔除出医保目录,几乎无一入选。
2.国产药价格断崖式下跌:如阿司匹林的价格被压低到每片仅3分钱,药品价格之低令人咋舌。
表面上看,药价下降是利好消息,减轻了人民的经济负担。但“便宜”真的意味着“好用”吗?许多网友对此深感忧虑:一分钱一分货,廉价药的药效与安全性如何保障?
有医疗行业专家指出,价格过低可能影响药企的研发和生产质量。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下,许多制药企业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标准,甚至被迫退出市场。这一趋势将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
政策背后的政治与经济考量
公子沈认为,药品集采政策的实施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选择。为了所谓“自主创新”,中国政府一再强调“去依赖化”,试图摆脱对西方药企的进口依赖。
然而,全球化时代,技术壁垒和研发能力是无法轻易填补的。进口药通常是经过多年研发、层层测试的“原研药”,而国产仿制药则多为“参考”产品,研发周期短,监管松,成本自然低廉。
从政府的视角来看,药品集采的政策可以降低医疗保险的财政负担,缓解政府赤字压力。然而,从社会的长远利益出发,缺乏质量保障的药物可能带来巨大的健康风险和社会成本。
医疗体系中的现实悲剧
现实中,越来越多的患者与家属无奈求助于海外代购和私人采购。医生们私下里承认,许多常见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国产仿制药远不如进口药有效,副作用却更多。
某些重要药物如叶酸片和保胎药“间苯三酚注射液”,在集采中价格低到每支仅2毛钱,连基本的生产成本都难以覆盖。如此极端的“灵魂砍价”意味着什么?患者的健康岂能成为“财政赤字”的牺牲品?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医疗资源的分配已经陷入“低价陷阱”。当政府一味压低价格时,药品质量与生产能力势必受到影响,最终受害的只能是广大患者。
中共式管理的深层问题
中国的医疗乱象,根源在于行政主导下的资源错配与权力滥用。药品监管体系历经数十年,腐败问题频发,假药事件屡见不鲜。自2007年原药监局局长被处死以来,药品监管的乱象并未改善。
过去,中国的药品监管数据造假、企业恶意竞价、产品质量堪忧的新闻层出不穷。药品试验数据曾被曝出高达89%的撤回率,企业宁愿主动撤单,也不愿接受公开审核。
医疗监管体制的漏洞为假药和劣质药物提供了可乘之机。缺乏透明度和独立的审查机构,导致患者和医生对药品质量的信心逐渐丧失。
病人权利与社会责任的缺失
中国医疗体系的核心问题在于:患者毫无选择权。对普通人来说,看病吃药本该是最基本的人权,但在中国,它却成了政府用来控制社会的手段。
缺乏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医疗政策成了财政赤字的缓冲器。普通患者用廉价仿制药充当了“临床试验对象”,其后果是不可估量的。
公共医疗体系的不透明导致了严重的不信任危机。政府的“降药价”政策看似利民,实则牺牲了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出路与思考:重建健康信任体系
公子沈提出,解决中国医疗危机需要从根本上改革,一是提高药品监管透明度,建立独立的药品审批机构,杜绝行政干预与商业贿赂;二是引入国际标准监管体系,推动与国际接轨,确保药品质量与安全;还必须同时推动社会的知情权与患者的医疗选择权。确保药品的来源、生产与供应信息公开透明,让公众能够对医疗体系形成有效监督。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