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工作并非“阶级斗争” 很难“一抓就灵”(图)
大学毕业生和年轻人正在中国西南部四川省宜宾参加招聘会。(图片来源:CNS/AFP via Getty Images)
【williamhill官网 2024年10月1日讯】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承诺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的新闻红遍世界。具体来说,中国当局宣布了近年来最大胆与广泛的货币刺激和房地产市场支持措施,以提振当前的经济困境和可能达不到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并努力应对强烈通货紧缩的压力、青年失业率、以及长期的房地产行业债务危机。这表明,北京放弃“固本培元”、调整经济结构的原则,再度走上以房地产为切入口提振经济的旧路。
所谓真金白银利好只是几滴毛毛雨
据国新办发布会消息,央行推出一系列重磅政策,存量房贷利率降0.5%,二套首付统一15%,降息降准释放1万亿流动性。这就是媒体盛传的“政府官员承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调整住房限购政策”。中国国内与海外报道一致指称,经济学家们认为,此举可能为在国内主要城市采取更大胆的房地产救市措施铺平道路。
为什么要提振房地产?这笔帐以2021年的销售额为基准这样算:2021年全成商品房销售额18.2万亿,2023年降至11.7万亿。2024年1-8月5.97万亿,降23.6%,如无提振,全年会是约9万亿,比2021年减少9万亿——不清楚计算者何以认为每年18.2万亿房地产消费力是可以保持的恒常状态。对于99·9%的人来说,房地产是昂贵的消费品,社会购买力是消费者购买力加总;能消费什么级别的房子,体现的是单个消费者购买力的高下。大多数消费者购买房子,是集家庭财力一搏,多数不可能购买两套以上。
有人认为,对存量房贷降0.5%利率,确实影响不小。过去超过4%的房贷利率,对不少近几年买房付月供的,是一笔沉重的负担,细算的帐是:对于100万贷30年的,能少付10万元,每月少付280元。这等于发钱了,是真金白银给利好。
以下用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逐项分析,说明这280元“真金白银”只是几滴毛毛雨。
消化房地产靠的是居民购买力
1、202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7亿平方米,销售金额11.66万亿元,得出的销售均价10437元/平——280元这真金白银有多重?能够支付0.027平方米的房价。
2、房地产需求已达饱和程度。据中国住建部部长亲口所言,截至2023年底,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按照国际定义,中高收入的国家的人均住房面积通常在29.3平米以上;高收入国家则为46.6平米。中国这个第二人口大国,只低于澳大利亚(90.3平)、加拿大(63.9平米)、美国(62.4)、德国(46.6)等四个国家,与第五名波兰(40)持平,高于位列第10的第一人口大国印度(32.4)。
3、解困房(美国俗称穷人房)。住建部称: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400多万套,1.5亿多人喜圆安居梦,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第一条已经说明280元能够支付0.027平方米的房价,也就是说,居民购买房子还得依靠自家。
2023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036元。其中,高收入组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5万元,占人口20%。
回到常识层面来看,即居民购买力。对于月收入2000以下的人来说,280元可能是个利好,但他们买不起房;对于那些在日本与国外横扫LV包的消费群体(属于年收入9.5万元这20%的群体)来说,这个群体应该早就有大房而且可能不止一套,仅从居住角度来说,他们不需要;从投资角度来说,如今不是房地产投资的好时机。
能否指望年收入5万-9·4万这个群体来消化?不能。据2024年1月消息,中国的法拍房有400万套,这几个收入组的高端者能够保住自己尚需供款的房子不进入法拍屋行列,已是万幸,再去买套房枷套在脖子上,那是找死。
即使是逆周期,政策措施也不能反市场规律
其实,仔细考察新华社颁发的调控政策,在“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中只多了“逆周期”三字,真正的措施都多次反复出台。这“逆周期”三字至关重要,用大白话表述,就是“反经济周期规律”,这与邓小平改革开放之后一再强调放权让利、尊重市场规律相反。
提到逆周期,那就得解释一下什么是经济周期。全球化态势之下,世界经济总体上呈现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态。中美两国被称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但从2020年以来都出现了严重问题,这问题不仅仅只是疫情带来的,尤其是美国,国内政治尤其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都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美国强调民主经济体与非民主经济体的区隔,这些对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在内都有巨大影响,连欧洲经济火车头德国都陷入严重衰退。无论是资源还是市场都对外依赖严重的中国,自然不能在美欧经济都衰退的时期保持一枝独秀。
就在这四五年之间,北京咬紧牙关,让经济“脱虚向实”,发展实业,好不容易将出口产品的“新三样”做出一点气象,却遇到国外市场萎缩(购买力与市场壁垒都是原因)。加上高科技产业对劳动力需求本就远低于劳密型的房地产业与出口外贸的“老三样”,又逢AI时代,就业问题不可能依靠高科技行业解决,因此出现了大量躺平族,高校毕业生70-80%无法就业。在居民财富缩水(房地产价格下降)、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北京再度放弃“固本培元”的发展实体经济的道路,重新走上政府财政刺激提振房地产,可谓不明智。
道理非常简单:经济工作并非“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否则,习近上任以来强力推行“房住不炒”就不至于经常让位于政策松绑。只是目前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奉行政府干预经济思路,比如这次特别强调“由24人组成的中共中央政治局誓言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分析师们认为财政刺激对中国经济复苏至关重要”等评论都来自强调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美国经济大报WSJ,只是出于两个原因:1、说明分析师们潜意识里相信“经济发展的动力不是市场需求而是政治首脑的意愿”。2、急于帮助美国投资界解套。中国的房地产业,本来就是一个世纪超大泡沫,只是由于它在国内成了消费者的货币储水池,在国外成了国际铁矿石等建筑材料的支撑需求,房地产公司成为国际风投行业放债的重要客户。据野村证券(2021年)称,房地产开发商的债务当中,银行贷款占比最大,达到46%;债券约占10%,其中包括2,170亿美元等值的美元债券,因此“大而不能倒”,只要房地产公司赚了钱,债务就不会泡汤。
这几天中国股市上扬,评论都赞是政策效应。中国30多年的股市历史中,这种政策刺激翻红的戏码曾反复上演,但很快就会由牛变熊,充分证明:经济运行依靠“内力”,外部刺激这种强行拉抬解决不了问题。可以估计,在买主没有大量涌入的情况下,这轮放松很快就无疾而终。但有批有备而来的人可以在短暂时间内套利。最后,中国经济还得顺应经济周期,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强本固元,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就业、提振内需开始。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