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由前特首董建华创立、本港规模最大的智库——团结香港基金,被指是商界获取权力的竞技场。图为基金会成员合影。(网站截图)
【williamhill官网 2024年9月10日讯】(williamhill官网 记者李怀橘综合报导)香港自回归“一国”后,经济差,智库也挣扎求存。有政情专栏作家称,以前智库是为扶助建制派,如今议会内外已经“清一色”,加上商界自身难保,因此“闩水喉”(编注:停止注资)。
十年前由前特首董建华创立、本港规模最大的智库——团结香港基金,被指是商界获取权力的竞技场。“端传媒”早年有文章指,团结香港基金包括一众来自香港和大陆的商业巨头,如冯国经(利丰集团)、郑家纯(新世界发展)、陈启宗(恒隆集团)、何超琼(信德集团)、李家杰(恒基兆业地产)、郭炳联(新鸿基地产)、罗康瑞(瑞安集团)、吕耀东(银河娱乐)、王冬胜(汇丰银行)、林建岳(丽新集团)、李泽楷(盈科拓展)、彭耀佳(怡和控股)、霍启刚(霍英东集团)和黄志祥(信和集团)。
基金会还包括来自大陆的企业集团或混合型企业的高层,包括赵令欢(联想集团)、张茵(玖龙纸业)、张磊(高瓴资本)、陈经纬(经纬集团)和许荣茂(世茂集团)。
基金会与中联办在执行多项任务中关系密切,其担当的角色包括政策智库、资金来源、人脉平台、与北京沟通的渠道,乃至竞选工程机器。
换言之,智库成为商界介入本地政治,表现忠诚度的平台,同时他们亦可从中获得利益。
翻查“本土研究社”(“本研社”)旧闻,团结香港基金在2019年的年收入高达1.64亿港元。远超过另外两个智库“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和“香港愿景计划”的1,743万(2017年)和1,000万(2018年)。
“本土研究社”年收入仅为129万(2016/17年度)。1.64亿足足是“本研社”的127倍。“本研社”感叹:“佢地有权贵、地产商拱照果然系唔同啲。”
不过,随着本港经济复苏未如理想,建制派智库的日子也不好过。《信报》专栏文章指,智库运作经费很大程度仰赖捐款,近年日子也不好过,以团结香港基金为例,其今年捐款数字录得下跌,据闻近期基金高层亦要想办法在成立十周年之际开源“扑水”,以维持收支平衡。
文章指,捐款减少的原因是以往支持基金的中国财团,尤其是房地产企业濒临爆煲“自身难保”,故纷纷“闩水喉”,而另一原因也可能是董建华这种重量级人物退居幕后,募款号召力大减。“一叶知秋,星光熠熠的团结香港基金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中小型智库”。
“青年发展委员会”前副主席刘鸣炜创立的青年民间智库“MWYO青年办公室”,上周突然宣布将于12月停办。
此外,过往许多智库成立是为扶助建制派,但现时议会内外已“清一色”。智库百花齐放的时代,如今已经成为历史。譬如,一度被视为前特首曾荫权御用智库的“智经研究中心”,2022年已经关闭,同年关闭的还有由董建华牵头成立的“香港发展中心”。后者本来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建制派分析选情,但是选举制度改变后已无存在价值。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