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伶孟小冬与梅兰芳、杜月笙的悲欢离合(williamhill官网 )
前排左起:孟小冬、杜月笙、姚玉兰。(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1949年的一天,沈寂跟随永华电影公司老板李祖永去见杜月笙。李与杜是熟人,常来常往。杜月笙当时住在香港坚尼地台18号。
见面时,杜月笙坐在客厅的大藤椅上,安排客人在他侧面的长藤椅上落座。因为是熟人,见面并无过多客套,就随意聊了起来。沈寂当年才20多岁,完全没有名气,杜月笙就等于没有看见他似的,完全置之不理,只顾与李祖永说话。李祖永也忘了自己身边还带着个人,直到杜月笙的眼光朝向沈寂时,李祖永才醒悟过来,介绍说:“这是我从上海请来当永华编剧的沈先生。”
沈寂刚才受了怠慢,不愿意站起身来表示敬意。他想起上海老友李之华告诉过他的一句话,到香港凡与杜月笙等辈见面,只要提一个人的名字,对方便会礼遇三分。于是在李祖永介绍之后,他随即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上海的严先生要我向杜先生问好!”
杜月笙闻听,一改先前的态度,居然撑起病弱的身体,恭敬地问道:“严先生好伐?”其实沈寂并不知道“严先生”是谁,更没想到杜月笙会如此恭敬地向“严先生”问好,赶忙起身回答说:“好!好!”这让坐在一旁的李祖永非常惊讶,这才想起沈寂跟随他来杜宅,是想借此机会慕名拜访孟小冬。此时的孟小冬已经做了杜月笙夫人,轻易不见外客。但李祖永将沈寂此番来意一说,杜月笙竟毫不犹豫地双手拍掌,将女佣招呼进来说:“禀告孟老板,上海来贵客要见她!”
因为当时杜月笙和孟小冬尚未正式结婚,称夫人不合适,所以杜月笙仍然按梨园行的规矩尊称“老板”。沈寂本是无名小卒,因为提到“严先生”的名字,自己的身价立刻变成了“贵客”,而且还居然受到了孟小冬的接见。
会面结束后,沈寂告辞,向杜月笙颔首道谢,杜月笙竟起身送他到门口。李祖永对此大感意外,因为杜月笙到香港后,从不送客。看来“严先生”面子很大,非一般人物。但这位严先生究竟是谁,沈寂一辈子都不知道。
回来的路上,李祖永告诉沈寂说:孟小冬本不姓孟,而是姓董。
孟小冬与梅兰芳。(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孟小冬与梅兰芳:因戏接缘 为名分断然分手
那是民国初年的一个冬天,孟家班来到北京城郊宛平县董家村祠堂演出京戏,一天早晚两场。平时极少娱乐生活的董家村,那几天如同过年,热闹非凡。演出期间,有个六七岁的小姑娘,每次开演前她都会站在台前,等着幕布拉开,然后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台上的演出,直到谢幕。日场看完,夜场又来,从不间断。戏演到第三天,戏班向观众告别。第四天早晨,戏班收拾戏箱,准备去下一站演出,刚要出发,小姑娘带着父母急匆匆赶来,跪在班主孟七的面前,恳求孟七收她为徒。班主早注意到她了,见她一片痴情,人也长得秀气,就答应了。小姑娘原姓董,入戏班后改姓孟,又因为是在冬天拜师学艺的,艺名便叫“孟小冬”了。
孟小冬12岁便在上海登台演出,14岁时与名角同台献艺,挂牌名次已进入前十。17岁由上海北上天津,演出《狸猫换太子》《捉放曹》《空城计》,已经声名鹊起。翌年入京,参加北京第一舞台的盛大义演,大轴戏是杨小楼、梅兰芳的《霸王别姬》,压轴戏是余叔岩、尚小云的《打渔杀家》,而年仅18岁的孟小冬,与裘桂仙合演的《上天台》,竟排在了中轴戏的位置,像荀慧生、马连良这样大牌明星的戏,都要在她前头出场。可见其名气之大了。
有段时间,孟小冬在京城开明戏院演出,与梅兰芳同为开明戏院的头牌。孟小冬周五演出,梅兰芳周末演出,彼此并不照面。直到冯耿光替母亲举办祝寿堂会,两人出场演出,这才初次见面。再后来财政总长王克敏生日堂会,两人合作演出了《游龙戏凤》,成为一段情缘的开端。
很快,这对惺惺相惜的男女,便在戏迷们的撮合下,喜结良缘。这一年,孟小冬20岁,梅兰芳33岁。
然而,这段看似美满的婚姻,仅仅维持了的6年便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1933年,孟小冬连续三天,在《大公报》刊登启事,宣布和梅兰芳脱离夫妻关系。当初两人结合时,因梅已有妻室,但鉴于梅兰芳小时候,曾被过继给伯父,上承两房,于是说定孟小冬是以另一房妻子的身份,而非做妾嫁与梅家。
1930年,梅兰芳带孟小冬回家奔丧,梅夫人福芝芳却不许孟小冬踏入梅家。面对这种尴尬场景,梅兰芳选择了沉默,没有给予孟小冬与福芝芳同等的地位。孟小冬对此无法承受,乃于1931年7月,与梅兰芳断然分手。
回顾这段往事,孟小冬在登报启事中是这样说的:“……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此后孟小冬来到上海,延请女律师郑毓秀为法律顾问。梅孟之间的离婚纠纷,最终是杜月笙出面调停的,条件是由梅兰芳拿出四万元作为补偿。梅兰芳表示手头紧缺,无法支付。杜月笙说了一句:“那我先替你垫着。”梅兰芳清楚这句话的分量,这4万块钱是杜月笙替孟小冬要的,就是变卖家产也得一分不少的付给。
孟小冬与杜月笙。(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孟小冬与杜月笙:不计名分 只报答知遇之恩
此前,孟小冬因与梅兰芳结婚而离开舞台。待两人分手后,孟小冬又重操旧业,回归舞台。为使演艺日臻精进,孟小冬在北平拜余叔岩为师,专学余派老生,成为余派最优秀的嫡传弟子,其表演艺术堪称出神入化,人称“冬皇”。当初,孟小冬与梅兰芳分手,曾发誓言:“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绝不比你差。”她做到了。但在内心深处,说明她对那段情感,仍不能彻底割舍。
初见孟小冬后不到半月,沈寂又随同李祖永去了杜府。那天是孟小冬生日,客厅方桌上是一对尺半高的寿烛,烛火的红光里洋溢着一股喜气。来宾中有马连良、杨宝森杨宝忠兄弟、俞振飞等。孟小冬和杜月笙并坐在沙发藤椅上。沈寂和李祖永因为去得晚,只能坐在屋角。
马连良提议,请寿星唱一段余派戏,众人皆轻轻鼓掌应和。女佣从里屋取来胡琴,杨宝忠亲自操琴。不料孟小冬却说:“各位余派门生、兄长,今天承蒙光临,真是千载难逢。请允许我请各位先唱一段余派,作为纪念。”
此话说得在理,来宾不便谦让,于是马连良一马当先,带头唱了一曲《战太平》。杜月笙问他:“马老板余派戏唱得真好,为何不唱余派?”马连良说:“如今有余派嫡传冬皇在世,区区马连良岂敢献丑。”说罢抱拳向大家环向作揖,众人都笑了。
接着轮到杨宝森,其兄杨宝忠替他操琴。杨宝森唱了一段《文昭关》里的快三板,真是快而不乱,一气呵成。大家连声叫好。
接下来轮到俞振飞,俞推辞说:“我只会唱昆曲,昆曲里没有余派戏目。”轮到姚玉兰(京剧女老生,杜月笙第四房夫人)时,她伸手做了一个邀请孟小冬的姿势,将大家关注的目光引向孟小冬。只见她慢慢地从座椅上起身,轻启朱唇,虽近乎耳语,但琴师从她的口型中,已经明白她要唱的是《武家坡》了。杨宝忠的京胡在梨园行首屈一指,一出场就能赢得满堂喝彩。但他这天的导板过门拉得比平时缓慢悠长,只待孟小冬金口亮相。
唱腔起处,声音低沉而余派韵味尤浓:“一马离了西凉界!”让人似乎听到余叔岩本人在唱。正在大家以为会一饱耳福,听她往下唱时,孟小冬忽然从薛平贵回到孟小冬,向大家抱拳拱手,不再继续唱了。随即吩咐女佣:“开饭吧。”言毕,又对大家深鞠一躬,然后转身走出了客厅。
孟小冬的这一举动,出乎所有人意料,深感惊讶,又都不敢出声。惟杜月笙知道内情,依旧笑脸待客。
后来有人回忆,抗战胜利,天津电台邀请名伶广播,孟小冬也在被请之列。轮到她时,唱《武家坡》,也只唱一句,就不唱了。
从前,孟小冬与梅兰芳多次在舞台上合演《武家坡》。孟小冬饰演的薛平贵在出场前,先唱一句导板:“一马离了西凉界!”出场后接着唱大段西皮原板,一句一彩,与饰演王宝钏的梅兰芳两人合唱合演,一直到夫妻相认,大团圆结束,是一出喜剧。然而在舞台下,两人由热恋到结婚、分手,却是悲剧收场,永世分离。
1947年,孟小冬参加为陕西水灾义演,在中国大戏院义演两场《搜孤救孤》。演出结束,即宣布告别舞台,从此淡出梨园行,过起了隐居生活。偶尔再唱《武家坡》时,都只唱一句导板就戛然而止。个中伤感,不足为外人道也。
1948年,平津被围,解放军兵临城下,孟小冬不知何从。在上海的杜月笙此时包了一架专机,并捎来姚玉兰的亲笔书信,接孟小冬等人南下。孟小冬带上与梅兰芳合拍的剧照和其他贵重物件,乘飞机来到上海。杜月笙及其夫人姚玉兰亲自迎接,热情安排,让孟小冬感觉宾至如归。孟小冬死里逃生,见之如见亲人,双手抱拳,深深施礼,以谢救命之恩,从此身入侯门,成为杜家的内人。
杜月笙后来身患重病,孟小冬始终心甘情愿侍奉左右,不计名分,就是在报答杜月笙的知遇之恩。
杜月笙病故后,遗体安葬台湾,妻子姚玉兰携子女随行,却不见孟小冬身影。她选择了留在香港,她不愿以杜太太的身份出头露面去台湾领取遗产。
孟小冬与姚玉兰是一对好友,相伴一生,是上天赐给的缘分。(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孟小冬与姚玉兰:相伴一生 上天赐给的缘分
姚玉兰料理完丧事后,从台湾来到香港,将孟小冬应得的遗产交付与她。孟小冬此后独居香港,与人少有来往。
有段时间,身为北京座上客的章士钊,一直想劝孟小冬返回内地,但没有成功。
1963年春,北京京剧团到香港演出,马连良、裘盛戎随团来到香港,在费彝民的安排下,孟小冬去现场观看了两出京戏:一出是《赵氏孤儿》,一出是《失街亭》。
马连良和裘盛戎与孟小冬会面时,私下转达了周恩来的问候和邀请,欢迎孟小冬回内地观光,或者去内地收徒弟教学生,也可以拍电影。甚至以预支稿费的名义,表示可以付给100万港币作为酬劳。这件事最终没能谈成,孟小冬还是选择了留在香港。
但也因为有了这层缘故,孟小冬一直存在顾虑,即使杜家人多次动员她去台湾生活,她也始终拿不定主意。直到1967年,才在闺蜜姚玉兰和陆京士的劝说下,乘安庆轮去了台湾,此后遂定居台北。
即便如此,仍坚持一个人单独住家,谁都不去麻烦。孟小冬年轻时,请人算命,算命先生说她不能用自己的名字买房子,所以孟小冬特别忌讳买房。杜月笙在时,曾在北京给她买过房子,都是用的别的名字。孟小冬来台湾后,陆京士等人帮她在台北以她的名义买了房子,但她从不入住。却在东门町租了一个房子,面积很小,她在那儿一直住到去世。
孟小冬不喜欢应酬。刚到台湾不久,第一次外出吃饭,是石油公司总经理请客,由杜月笙儿子杜维善和家里人陪同。石油公司总经理是个票友,也喜欢唱戏,公司有自己的京剧团。那时候台湾的陆海空三军都有自己的京剧团,京剧很普遍。
照理说,这正可以抛头露脸,施展自己的表演艺术。但孟小冬天生不喜欢外出应酬吃饭,后来再有人请饭局,她就不出来了。
杜月笙过世时,留给家里人的钱其实没有多少,孟小冬那份自然也不多。她在香港和台湾,有时会有学生送钱给她。这种学生,不是通常所说的拜师学艺的那种学生,因为孟小冬基本上不收徒。这些自称学生的人,因为喜欢京戏,他们就把孟小冬视为师父,主动送钱给她,实际上是在帮助她。
在香港时,孟小冬有段时间不与台湾的杜家人联系,也不往来,她担心台湾方面会找麻烦。到了台湾,才知道台湾当局并不在乎,没人找她麻烦。
孟小冬因为几乎不出门,也不喜欢应酬,所以在家看电视剧的时候就多。不过,差不多天天有人会去看她,大家一起聊天啊、打牌啊、看电视啊,很热闹。她不出门,也不运动。她有肺部的老毛病,也没怎么把它当回事。
杜家人倒是常常去陪她。杜维善的太太说,跟两个婆婆(姚玉兰、孟小冬)打麻将,她们输了会很计较的,很小气的。她们打的是十三张麻将,姚玉兰的牌运不太好,有的时候输了,就不开心。孟小冬比较看得开些,但也免不了偶尔吵吵闹闹的。这其实不是钱的问题,要这样才有乐趣。姚玉兰和孟小冬是一对好姐妹,虽然有时磕磕绊绊,会生气,但过不了几天就和好如初。
一对好友,相伴一生,是上天赐给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