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对维吾尔族的“人权迫害”(图片来源:williamhill官网
合成图)
【williamhill官网 2024年6月21日讯】据「人权观察」与挪威倡议组织「帮助维吾尔」6月18日披露,北京政府曾强制对数百个维吾尔族村落、城镇改名,把原先具有维吾尔政治、宗教意义的名称改为带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名称。同一天,《华尔街日报》关注中国宣传系统正在大力推广更具田园色彩的新疆形象,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是新策略之下的举措之一。
据英国《卫报》报导,「人权观察」与挪威倡议组织「帮助维吾尔」(Uyghur Hjelp)的研究指出,自2009年至2023年间,共有630座维吾尔族村落被以这样的方式强制更名。其中,大多数村落的更名都在中国政府镇压维吾尔族最激烈的时期中完成。多国政府、多个人权组织都把这段时期称为对维吾尔族的“种族清洗”。
抹去维吾尔文化中国以共党意识形态强制为村落改名
「人权观察」与「帮助维吾尔」研究指出,中国政府主要针对带有政治、宗教或历史意涵的维吾尔村落名称进行改名,只要村落名称中带有维吾尔文化,它们都会被中国政府强制抹除。
研究表示,至少有25座名称中带有「Hoja」(苏菲派对导师的一种称呼)、10座名称中带有「Haniqa」(苏菲派的建筑形式)、41座名称中带有「Mazar」(意指神庙)的维吾尔族村落被强制改名。
除了针对带有宗教意涵的名称外,中国政府也针对带有历史意涵的维吾尔族村落名称,强制将其改名为符合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名称。例如,名称中带有「Khalifa」(意指统治者)或「Meschit」(意指清真寺)的村落皆被中国政府强制更名。
研究认为,中国政府强制为这些村落改名,让这些村落的新名称符合中国政府的意识形态。中国政府为维吾尔族村落加上的新名称大多代表了“中国政府希望维吾尔族拥抱、接受的正向情感”。
“中国当局正在帮上百个新疆的村落改名,把那些富有维吾尔意涵的名称改成符合中政府政治宣传的名称”,「人权观察」亚洲副主任王松莲(Maya Wang)表示,“这些名称显示了中国政府正试图抹去维吾尔的文化与宗教表达。”
「人权观察」发现,2018年,一座名为「Ad Meschit」(意指白色清真寺)的村落被改名为「团结村」;2022年,一座名为「Dutar」(一种传统维吾尔乐器)的村落被改名为「红旗村。
「人权观察」亚洲主任皮尔森(Elaine Pearson)亦指出:“这是中国政府将伊斯兰文化与恐怖主义混为一谈的其中一项行动。”
皮尔森表示:“他们把所有听起来像伊斯兰、阿拉伯文化的东西认为是一种威胁,所以他们把这些东西改名,让它们听起来更符合(中国政府的)意识形态。”
“我们曾看过清真寺被以同样的方式拆除、更改与替换。过去曾发生过太多案例,中国政府以这种方式侵犯表意自由、文化认同与宗教自由”,她如是补充说。
报道称,「帮助维吾尔」访问了11位住在被强制更名村落中的维吾尔人,发现居住地被改名这件事对他们有很深远的影响。一名从再教育中心出来的维吾尔人表示,由于她熟知的村落名称已无法在运输购票系统中查到,她因而难以找到回家的路。
另一名维吾尔人表示,为了缅怀他居住地失去的地名,他特地写了一首诗、做了一首曲子用来纪念。
维吾尔人权律师阿萨特(Rayhan Asat)认为,中国政府强制更名村落的行为是北京“根除维吾尔文化,创造种族隔离体制”大目标的一个环节。阿萨特感慨地说:“他们村落的名字不只富有历史意涵,也体现了维吾尔社群的连结、独特的城镇文化与价值,中国强制更名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维吾尔人与我们的历史、文化与文明断开联系。”
维吾尔人权状况严峻国际组织吁各国正视新疆人权
2018年,联合国曾披露至少有100万维吾尔人被中国政府关押在再教育中心,让中国政府的新疆政策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政府表示这些机构只是职业训练所,目的是为了让维吾尔人学习中文与其他职业技能,以防范恐怖主义与极端主义。
时任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巴舍莱(Michelle Bachelet)曾要求进入新疆进行调查。2021年,人权观察指出中国政府已犯下危害人类罪。2022年,她终于被中国政府允许进入新疆,并表示新疆发生了“严重的人权侵害事件”。
巴舍莱进一步指出,中国政府专断、歧视性拘留维吾尔人与其他伊斯兰族群的程度“可能构成了国际犯罪,特别是有关人权相关的罪责。”
流出的政府机密文件、人权组织的研究与许多维吾尔人的证词曾指出,中国政府也曾以其他方式打击维吾尔文化,如强迫维吾尔人进行绝育、逼迫维吾尔人与其家人分开等。
据报道,中国政府强制更名的行动最早出现在西藏地区。2023年,中国政府开始在政府文书中以「西藏」而非「图博」(Tibet)称呼这块地区。自2017年开始,中国政府也开始用中国官方名称称呼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多地,中国宣称阿鲁纳恰尔邦为其领土,但该地实质上由印度管理。
中国政府对新疆与西藏地区的高强度监控让人权侵害的信息很难从该地流出,而中国政府也鲜少对外说明该地的人权状况。
皮尔森指出,人权组织能获知中国强制改名村落的行为,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因为有位维吾尔妇女在买车票时发现自己的村庄不复存在。
自2014年以打击恐怖主义之名对维吾尔、伊斯兰社群发起行动以来,中国政府已将数百万维吾尔人关押在监狱与再教育中心内,也将部分宗教行为列入犯罪中,如蓄胡、阅读《古兰经》等。有些维吾尔人也因与海外维吾尔人联系而被起诉。
「帮助维吾尔」的创办人阿尤普(Abduweli Ayup)曾呼吁国际社群正视新疆的状况,并表示当地有成千上百位维吾尔人“被违法监禁”。阿尤普表示,有关政府与联合国人权机构应加强他们问责中国政府的力道。
部分国家指责中国政府的行为是种族清洗,中国则否认这些指控,表示他们在新疆执行的政策是为了打击恐怖主义,根除极端主义威胁。
《华尔街日报》:中国电视剧《我的阿尔泰》企图美化新疆形象
中国多年来一直被指在新疆侵犯人权,据《华尔街日报》同在18日报道,现在中国宣传系统则正在推广更具田园色彩的新疆形象,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是新策略之下的举措之一。
报道写道,在美国人心目中,中国最西部的新疆地区常常与拘留营和巨大安检网络联系在一起,这些设施都是为了控制维吾尔族人和以穆斯林为主的其他少数民族。
而在中国,新疆的另一种形象近来成为主流:一位年轻女子奔跑在如同阿尔卑斯山海蒂峰一般壮美的山野,与当地牧民坠入爱河。
多年来,对于西方指责中国在新疆侵犯人权的说法,中国政府一直予以否认,并表示新疆受到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活动的渗透,这种极端主义需要根除。现在,至少针对国内受众,中国的宣传系统正在推广更具田园色彩的新疆形象。
报道表示,到目前为止,北京这一策略似乎正在奏效。
《我的阿勒泰》成热播剧带动旅游潮
最近几周,讲述一位汉族作家与一名哈萨克族男子之间爱情故事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To the Wonder)在中国引发广泛关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帖随处可见,剧集的热播还带动了一波新疆旅游热潮。
报道续称,该剧是中国加大力度宣传新疆的举措之一,以展示新疆美丽广阔的大草原形象,而不是恐怖分子潜伏的危险边地。事实证明,这一策略是成功的,在城市里那些希望逃离紧张生活的年轻人中间,尤其带来了反响。
《我的阿勒泰》是今年在中国互联网和国家电视台播出的最受欢迎的剧集之一,在5月初首播一周内就吸引了超过1亿人在线观看。该剧取景地新疆小城阿勒泰的旅游负责人说,自该剧开播以来,当地的预订量增加了370%。
这部有政府出资、官方媒体大力宣传的剧集改编自李娟2010年出版的一本畅销回忆录,书中讲述了她的家人在新疆北部与游牧的哈萨克族一起生活的艰辛。导演滕丛丛以拍摄女性题材见长,她告诉当地媒体,她从李娟的书中看到了创作另一部女性肖像作品的潜力。
李娟1979年出生在新疆的一个建设兵团驻地,当时中国政府派遣年轻的汉族人支援建设地处偏远的新疆。她在阿勒泰度过了大部分童年时光。报道指,该剧热播后,李娟在社交媒体账户上说,她没有参与这部电视剧的制作。她未就该剧发表进一步的公开评论,也未回复华日记者向新疆作家协会发出的置评请求。李娟是新疆作协的副主席。
2023年,中国广电总局选定该剧为“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入选标准之一是项目必须“讲好中国故事”。
由广电总局和视频平台爱奇艺联合制作的该剧也凸显了中国各地政府的一种新商业模式:利用在当地拍摄的电视剧的人气来促进本地旅游业。
报道尤其提到,虽然宣传的主要对象是中国年轻人,但该剧已经入围戛纳电视剧节,这是一个国际性电视剧节,每年在法国戛纳举办;该剧本月还将在哈萨克斯坦播出。在社交媒体平台X(该平台在中国被封),新疆官方账号用英文推文宣传该剧,称其代表了“北疆的自由、壮观和美丽”。
强迫新疆同化
新疆占中国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这里的人权问题一直是美中紧张局势的焦点之一。作为强制同化运动的一部分,中国政府针对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实施大规模拘禁,监控无处不在;该运动还鼓励汉族人与少数民族通婚。
一些政府、人权组织和研究人员指控中国当局在新疆使用强迫劳动,并指出这是强制同化运动的一部分。美国法律禁止进口与该地区有关的商品,有美国议员称中国政府对待维吾尔人的方式是在进行种族灭绝。
报道写道,中国政府将同化运动描述为打击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行动。有官员表示,将农村居民重新安置到工厂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报道引述堪培拉支持的智库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的分析师Daria Impiombato说,中国当局正试图为边疆地区打造一种更加“温顺可爱”的形象。Impiombato与他人合作撰写了一份报告,介绍中国当局如何开始招募女性作为“边疆网红”,参与新疆和西藏等动荡地区的宣传工作。
新疆宣传部门计划今年在文化旅游和公关媒体方面投入人民币3.08亿元,约合4,300万美元,占预算支出总额的60%以上,比2020年的相关支出高27%。通过促进旅游业,中国政府使新疆进入主流,让它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
重塑形象策略
《华尔街日报》表示,中国官媒传统上对少数民族的宣传给人的印象是,他们要么是生活在落后环境中,要么就是由衷赞美自己的生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变得多么美好。
然而《我的阿勒泰》则是对少数民族生活更加细致入微的写照。这部剧集详细描绘了牧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遭遇,以及他们对大自然和他们蓄养的牲畜的热爱。剧中有一个场景是,一个拿不出钱来的哈萨克族家庭坚持要用骆驼还债。
剧中一些转瞬即逝的场景也会让观众想起新疆生活的现实境况,比如两名哈萨克族男子必须交出小刀才能乘坐公交车。
在这种宣传得到推行之际,维吾尔族和该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的境况正在发生变化。
报道提及了人权观察在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发现中国主管部门正在胁迫维吾尔族人和其他突厥裔穆斯林离开家园,到中国各地的工厂和仓库工作。
美国劳工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Thea Lee 5月表示,越来越多的强迫劳工从新疆被转移到中国其他城镇。她说,这种做法有助于规避美国针对新疆供应链的行动。
报道最后用常驻华盛顿的维吾尔族人权倡导者Jewher Ilham之见指出,一边通过大力宣传吸引游客入疆,一边将维吾尔族工人分散到全国各地,这是中国政府稀释维吾尔族人口、淡化维吾尔族文化的新策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