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人们在香港最后一天营业的独立书店“见山”前自拍。(图片来源:JUSTIN CHAN/法新社)
【williamhill官网 2024年4月2日讯】先是读到林妙茵的专栏“见山如见字”,后来又读到见山书店正式结业的报道,然后又读到陈健民教授写的短文“是谁消灭了见山?”,证明见山结业已成定局。
据说见山书店长期遭受政府部门的骚扰,只因他们会进一些让政府头痛的书。一间那么受读者爱戴的书店,居然不见容于当道,那不是书店有问题,是当道已不是正常的当道。
见山书店创立于六年前,恰恰是我离开香港前后,我来不及去拜访这个小书店。第一次看到见山书店的名字,竟然是陈健民教授出狱后在见山签书的消息。
一开始就很喜欢见山这个店名,如此平凡安静,若有所思,听起来就是一种闲适幽雅适合读书的氛围。我不知道店名的来历,但我一开始就想起“少年见山是山,中年见山不是山,晚年见山又是山”的禅宗典故。
见山出售的书,是以社科类图书为主,走的是香港二楼书店的路数,所以长期吸引一些重视精神修养的读者,他们也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活跃书店的气氛。这类书店可以规模很小,但选书要很精当,扣紧书市威廉亚洲官网 信息,不重在销售业绩,重在培育一种认真阅读的风气。
香港数十年来都有这种阅读传统,有一批追求精神价值的饥渴读者,每天追逐少数投合他们阅读趣味的书店,因为有这批读者,便前仆后继诞生了很多令人趋之若鹜的好书店。
早年湾仔的青文书店是我常去的地方,洪业早已执笠,田园好像还在,此外还有更多我未去过、甚至未闻其名的小书店。一鸡死一鸡鸣,都不死心,都在寻找一点雨露来滋润自己,顽强生存下去。
我感觉,支撑香港文化脊梁的,除了从前数份有社会良知的大报,几家有文化理想的出版社之外,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很多这类社科小书店。他们的市场定位很窄,但读者韧性很强,他们默默耕耘,不求闻达,但求知音。
正因为他们执着于满足读者追求精神财富的需求,没有禁区,有自己的理想和理念,他们很卑微地做一些琐碎的日常工作,不断增益自己的视野与见识,还要花心思为小书店营造宾至如归的感觉,就是这样,他们支撑着香港人的文化脊梁。
今日的香港政府,已经把中共那一套焚书坑儒的统治术学到手,图书馆把很多好书下架,书展拒绝独立出版社参展,学校推广中共洗脑教育,大学也增加政治思想灌输。大概不久后,香港中学也要开设政治课,学习习近平著作,发扬争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红色学风了。
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朝代的焚书坑儒最终都会失败,而且会败得相当惨淡。邓小平改革开放前,大陆是红色文化沙漠,文革中八个样板戏统治中国,但改革一启动,不消三五年,那些沉埋几近半世纪的传统文化精品就纷纷出土,稍后从国外引进大量的现代经典,威廉亚洲官网 的社科学术著作,一个个规模空前的系列,满坑满谷充斥大陆读书市场,其声势之大,甚至百年以来享受出版自由的香港,都难望其项背。
毛泽东独霸文化市场半世纪,他一死千年以下的文化精品就都复活了,不但复活,而且变本加厉,来得更迅猛和声势浩大。今日习近平治下,虽然也实行严酷文化管控,但好书太多,现代观念都藏在细节里,要重新坚壁清野扫除一切西方影响,根本是不可能的大工程。最近有人控告莫言的小说丑化中共,连官方都不得不出来为莫言解套,证明有些事情是回不去了。
见山停业不是孤立事件,它反映了李家超政府治下,香港文化荣景正在枯萎,正如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正在变成废墟一样,香港的亚洲文化中心也正在变成废墟。
面对一个武装到牙齿的专制政府,文化人显得相当无力。见山结业那天,吴霭仪、周保松、蔡子强等学者作家都去告别,他们三位都是我很敬佩的文化人。文化人固然手无缚鸡之力,但每个人心底的文化执念,一旦集合起来,却可以形成巨大精神力量。世上最顽强的,不是权力,不是武器,而是文化,一个民族辉煌的文化积累,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不管遭遇多残酷的命运,文化最终都会从岩石底下迸出来,春风化雨,改变沙化了的土地。
世事难料,但一个永恒的规律是,不是政治改变了文化,不是经济决定了文化,而是反过来,是文化决定了经济与政治的命运。先有文化的积淀,然后才有经济的腾飞,然后才有政治的变革,不是政治经济凌驾文化,而是文化垒成政治经济的根基。
见山不在了,山还在,书不在了,人还在,人走散了,心还在。心在,什么都在。
(文章由作者授权转载自颜纯钩facebook脸书专页)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