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官网 2023年12月22日讯】2023年12月10日,米莱,正式就任阿根廷总统。
新官上任第一把火,烧到了虚高的阿根廷比索币值身上。阿根廷时间12月12日收盘之后,阿根廷的经济部长路易斯-卡普托在电视讲话中宣布,将比索兑美元的官方汇率从1/366.5调整到1/800。算下来,阿根廷官方汇率一天贬值了54%。
过去一段时间,阿根廷比索兑换美元,除了官方汇率,在实际中通用的是“蓝色美元(Blue Dollor)”,其实就是黑市汇率,这个汇率早在米莱竞选阿根廷总统前后就已经跌至1/900。所以,现在比索兑换美元,看似一天贬值54%,实际上阿根廷人已经早有预料。
在这里,简单叙述一下阿根廷货币的历史——其实,全球主要国家的货币史,才是笔者真正的hobby。
西班牙人来到美洲之前,阿根廷只有30万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土著,可以说没有货币。
16世纪初期,西班牙殖民者来到这里,发现住在一条大河附近的当地土著,身上挂满白银饰品,他们以为这里就是盛产白银的财富圣地,所以把该地区称为de la Plata——la Plata是西班牙语“白银”的意思,所以可以翻译为“白银之地”,至于那条河自然就叫“Rio de la Plata”,这就是阿根廷母亲河拉普拉塔河。
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阿根廷一直叫做拉普拉塔区,但让西班牙无比失望的是,他们从未在该区域发现有价值的银矿,土著身上的白银,来自安第斯山脉矿山中所提炼的白银。
后来,西班牙人在今天的玻利维亚发现了波托西超级大银矿,开始大量铸造西班牙比索银圆(Peso),拉普拉塔区殖民者通用的货币,自然就是比索银圆。这种银圆,在北美洲被称为“西班牙道勒”(Spanish Dollor),并且成为今天“美元(US Dollor)”的前身。
1816年阿根廷宣布独立,虽然闹独立的这些人也是西班牙人的后裔(按照中国现在流行的说法,他们应该是“数典忘祖的西奸”),但为了体现与殖民者的不同,选择将la Plata这个名字翻译为拉丁语的Argentina——在拉丁语里面,Argent是白银、闪闪发亮的意思,Argentina,意思就是“白银之国”。
语言一转换,你是不是立马就觉得,阿根廷比拉普拉塔要高一个档次?
1816年独立之后,在货币方面,阿根廷借鉴美国的做法,实施金银复本位制度,但他们没啥货币主权意识,依然使用西班牙比索银圆。
从政治上看,独立之后的几十年里,阿根廷一直陷入联邦派和集权派的政治斗争中,直到1852年联邦派乌尔基萨掌握权力,制订了阿根廷宪法,阿根廷从此才确认为联邦国家。
1880年之后,阿根廷政局稳定下来。随后的1881年,随着当时欧洲国家纷纷转向金本位,阿根廷也继德国、日本、法国和北欧国家之后,宣布实施金本位。
稳定的政局、稳定的货币制度,为阿根廷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从1870年到1910年,在《1852宪法》的框架下,阿根廷实施政府不干涉经济的“阿尔维迪主义”,移民潮和死亡率降低使阿根廷的人口在40年内翻了5倍,其铁路里程从503公里陡增至3.1万公里,小麦的年出口量从10万吨增至250万吨,海上冷冻船的应用促使牛肉年出口从2.5万吨增至36.5万吨。
凭着农牧产品和矿产品出口,再加上便利的铁路系统,阿根廷迅速变为拉美首富和当时的发达国家。因为大量贸易顺差,阿根廷央行积累的黄金,让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的英格兰银行都感到汗颜,阿根廷人当时也成为世界上生活水平最高的民众。
阿根廷与西欧有共同的文化渊源、宗教信仰和血缘关系,执行世俗的免费公共义务教育系统,在几十年时间里,阿根廷人的识字率从22%激增至65%,比一些拉美国家现在的水平还要高,1912年阿根廷实施普通成年男性无记名投票选举,是世界上第一个男性普选的国家……
1908年,阿根廷成为全球第7大经济体;
1910年,阿根廷人均GDP仅次于美国与英国,位居世界第三;
1922年,阿根廷人均外贸额度排名全球第3,仅次于贸易立国的小国荷兰和比利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阿根廷严守中立政策,躲过了战火蹂躏,还通过物资出口发了一笔横财,和美国一样成为了整个文明世界的乐土。在当时,有点儿见识的人看来,就北美的美国和南美的阿根廷,是人类唯二最有希望的国家。与美国相比,阿根廷人口规模小,且国民整体素质整体较高,气候更温和,很多欧洲贵族精英,都选择了移民阿根廷。
大萧条爆发之后,当时西方主要国家纷纷设置贸易保护壁垒,对阿根廷的出口造成重创,这改变了阿根廷经济的路径。
先是一个主张民粹主义的总统当选,大搞民族经济、国营经济。随着经济的垮台,又有军队发动军事政变,建立起军事独裁政权,废除了为阿根廷带来几十年货币稳定的金本位制度,将货币挂钩美元1:1的币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再次为阿根廷带来了经济暴富的机会,虽然阿根廷倾向于德意日法西斯(阿根廷的意大利移民占比很高),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阿根廷并未参战,而是倒卖各种战争物资,大发其财,黄金储备暴涨。
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当中,1943年6月4日,阿根廷“联合军官团”发动军事政变,取得政权;到了1944年初,以J.D.贝隆为首的“上校集团”取代“联合军官团”,掌握了国家权力,看到德意日法西斯气数已尽,于是及时转舵,赶紧对德意日宣战,摇身一变成为战胜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全球百废待兴,但却是阿根廷实力最强大的时刻,其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五,黄金储备是全球第四,人均GDP位居主要国家第三名,富得流油,妥妥的一流国家。
携强大国力,贝隆在其第二任夫人伊娃(著名的贝隆夫人)协助下,提出了“政治主权、经济独立、社会正义”的口号,赢得社会底层的广泛支持,从而顺利从军政府向民选政府转型。
接下来就是众所周知的“贝隆主义”出台,从此影响了阿根廷政治和经济迄今。在这里,我们说回阿根廷的货币变迁。
1946和1951年,贝隆两次通过民选方式当选阿根廷总统,在贝隆主义折腾之下,国有制、高关税、高腐败、高福利、高通胀、资本严格管制,严重影响了阿根廷经济,比索不断贬值。
军队再度发动政变,推翻贝隆政权,阿根廷陷入了军政府-民选政府-军政府的循环之中,但国有制、高关税、高腐败、高通胀、资本严格管制等弊病,却丝毫没有改善。比索兑美元的汇率,也从1已经跌至1/350,而且还两次对外债务违约。
1970年1月1日,阿根廷军政府发行新比索,并以1:100比率回收旧比索。由于军政府的统治极为脆弱,再加上马岛战争一败涂地,新比索币值持续下跌,而且比以前的比索贬值速度更快、更严重。
1983年6月1日,阿根廷军政府决定发行新新比索,并按1:10000的比例收回新比索。
还是军政府时代,阿根廷民众对比索币值的不信任已经成为惯性,新新比索币值继续狂跌,军政府黯然下台。1983年10月,阿根廷举行民主大选,激进公民联盟主席阿方辛当选总统。
为巩固自己的统治,1985年6月,阿方辛政府再次祭出“换币大法”:发行新货币奥斯特拉(Austral),1奥斯特拉=1000新新比索,0.8奥斯特拉兑换1美元。
然而,阿方辛依然实施贝隆主义——而这,正是通胀的根源,所以奥斯特拉币值一路暴跌,政治经济一片混乱。1980年到1992年,阿根廷又有两次对外主权债务违约,成为了国际上著名的“老赖”,已然从一个一流国家坠入三流国家的范畴。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导下,梅内姆政府开始了一场全面的、阿根廷有史以来最大胆的经济改革——货币局制度。
1991年4月,阿根廷政府宣布,1992年将发行新新新比索,新新新比索以1:1的汇率钉住美元,1新新新比索=10000奥斯特,每发行一个新新新比索都必须有一个美元的储备作为支持,并且可以自由兑换。
货币局制度坚持了10年,为阿根廷经济争取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难得的一段经济正常发展的时光——但,也只是坚持了10年。
2002年1月1日,政府不得不宣布,放弃货币局制度,放开比索汇率,同时宣布对1300亿美元外债再次违约,由此导致比索瞬间崩盘——新新新比索兑美元汇率,很快从1跌到了4。然后,比索兑美元的币值就一路下跌,一直跌到今天的1/800。
不妨计算一下,从贝隆当选总统一直到现在米莱当上总统,美元对最初的阿根廷比索“升值”了多少倍:
二战刚结束:旧比索,1;
1970年:新比索,100;
1983年:新新比索,10000*100=100万;
1985年:奥斯特拉,1000*100万*0.8=8亿;
1992年:新新新比索,10000*8亿=8万亿;
现在:8万亿*800=6400万亿。
也就是说,美元对当初的阿根廷比索,升值了6400万亿倍!
进一步计算,1945年的黄金价格为35美元/盎司,现在是1980美元/盎司,也就意味着,美元已经失去其98%以上的价值,贬值为原来的1.77%。相比黄金,70年前阿根廷比索的价值,其实已经贬为原来的1/36万万亿……换句话说,过去70年,相对于最初的阿根廷比索,黄金“被动升值”了36万万亿倍!
很多人可能会有错觉,认为这是阿根廷的特殊情况。不不不,这才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货币的普遍历史,不信,你去查查过去100年里,除英国、美国、瑞士、瑞典之外任何一个主要国家的货币史。
就拿中国的人民币来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1950年共产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中央政府规定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是1/42000;1955年中国实施货币改革,发行新版人民币,新旧币的兑换比率为1:10000,新币兑美元的官方汇率设定为1/2.46;
就在1994年年初,中国也和今天的阿根廷一样,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率,突然从1/5.8贬值到1/8.7,贬值45%。
这,就是信用货币的所谓“信用”。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