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父子档书法家(williamhill官网 )
王献之〈中秋帖〉与父齐名


王献之书法名作〈中秋帖〉,是珍藏于乾隆皇帝御书房“三希堂”中的三大名帖之一。(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育有七子,基因强大加上耳濡目染,个个都是书法名家。其中,年龄最小的王献之(344~386年),少富盛名,与父亲并称“二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父子档书法家。王献之书法名作〈中秋帖〉更深得乾隆皇帝喜爱,成为珍藏于御书房“三希堂”中的三大名帖之一。

勤奋刻苦 博采众家诸体之美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得父亲王羲之悉心教导,奠定扎实的笔墨基础。以行书、草书闻名,楷书和隶书亦极佳,也擅长绘画。且因是魏晋名家中晚出者,有博采众家诸体之美的机遇。代表作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体势挺拔,秀逸圆润,已不带有隶意,字型也略为修长,被推崇为晋人楷书典范。

“二王”书风不同。相较于王羲之书法内敛、稳重、温文尔雅的韵味,王献之改父亲的内擫笔法为外拓,书风较为挥洒、风流、锋芒毕露。但因为没有受到唐太宗的赏识,故未如其父留下大量作品。

王献之一生流传不少轶事。他在七、八岁时,有一次正专心写书法。王羲之悄悄走到身后,突然伸手想要抽掉儿子手中的毛笔,但王献之握笔很牢,没有被抽掉。王羲之夸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氏兄弟皆擅书法,起初平分秋色。有一回,东晋重臣谢安接待王献之和两位兄长的拜访后说:“小者佳。”后来在一次失火事件中,王献之临危不乱的表现,印证了谢安所言不虚。

有一位少年为了得到王献之的字,想了一个办法。他特意穿着一件新的白纱衣去见王献之,王献之果然一时手痒,就让他脱下衣服,提笔在上面写满了字。少年无比兴奋,却见左右一些人虎视眈眈,似乎想抢这件衣服。于是,他抓起衣服拔腿就跑,不料这些人一拥而上,将衣服扯得四分五裂,可怜这位少年只抢到一只衣袖。

浙江省绍兴县兰亭镇鹅池边有一座“鹅池碑”,“鹅池”二字浑厚遒劲,相传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合写,故又称“父子碑”。传闻当时王羲之才写好“鹅”字,就因接到圣旨而搁笔离去,原在一旁观赏父亲写字的献之忍不住提笔写下一个“池”字,成为父子书法合璧的千古佳话。

现存〈中秋帖〉疑为米芾临本


现存〈中秋帖〉,疑为宋代米芾〈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现今存世的〈中秋帖〉,共3行,计22字。长27公分,宽11.9公分,无署款。内容为感叹中秋佳节不能和朋友相见的问候话语。

此帖笔法古厚,墨气鲜润,一气呵成。最大的特点在于书法线条连接的速度极快,笔意勾连,提按转折畅快淋漓。王献之所创非草非行的新书体称为“破体”,堪称“一笔书”始祖。

据考证,学者多认为〈中秋帖〉乃宋代米芾〈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疑被割去二行。所用竹料纸大约在北宋时期才出现,且许多字的书写方式体现米芾的书法风格,此帖文字亦见于米芾《书史》。即使不是原帖,仍无损于〈中秋帖〉的珍贵。

本文留言

作者静容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