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23年10月11日讯】今年5月,一个白发老头面对CNBC的镜头侃侃而谈,说你们现在遇到的经济困难和50年前根本没得比,不要过分担心。
要是在B站,谁敢这么咧咧肯定被弹幕弹得睁不开眼。还好,CNBC不是B站,这个老头也不是一般人。
1977年到1990年,此人带领富达投资旗下的麦哲伦基金,13年里年年完爆指数,年平均回报率接近30%。要知道,上世纪7、80年代的美国,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可都是两位数。可他就是有本事让你13年赚28倍——这个叫彼得·林奇的男人,就这样带着上百万投资人“自行车进去小汽车出来”后,退休了。
后来,遥远的东方出现了很多自称得到了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真谛的投资人,投资上有没有学会咱不好说,但是退休这点:比美国大鼻子们可干脆多了。
媒体们统计了一下今年初到“十一”前的数据,包括券商资管和基金公司在内的197家公司中,有333位基金经理离任,创下了过去5年同期的最高纪录。当然,这些离任的,有的是公司调整,有的是个人原因,不一定就是退休了。这些人里,大家意见最大的,是中欧基金的葛兰和诺安基金的蔡嵩松。
“医药女神”葛兰,节前把自己管理的两只基金交接给了同事,自己手里剩下三只基金。葛兰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学士,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博士,学成回国后穿梭于买卖双方,2015年开始在中欧基金担任基金经理。2019、2020年医药板块的崛起,直接让她管理的基金一骑绝尘,获奖无数。比如新浪致敬公募基金25周年的活动上,她获得了这样的称号:基金行业功勋人物。
蔡嵩松是2019年初开始当基金经理的,蔡经理的投资模式当年咱观察过,基本上属于:不要怕,仓里塞满芯片股,赢了皆大欢喜再发基金,输了拜拜了各位,正在休假。
蔡经理运气不错,芯片股2019年大爆发,他管理的基金净值直接翻倍。现在,他一下子卸任了自己管理的所有产品。
按道理说,人家基金经理也是打份工,不管是卸任还是离职去做私募,和投资者没啥关系。毕竟这里的规则是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可问题是大家一看,这些基金经理这两年亏得也太多了,动不动几十上百亿甚至几百亿就没了。
这让大家对他们由崇拜变成了鄙视,“我上我也行”是有舆论基础的,你看节前有媒体就在说:上半年股民人均盈利3.91万元。那你们基金经理咋就赚不到钱呢?赚不到钱也就罢了,怎么你们公司还收那么多管理费?
这个问题是个老问题了。2019年底,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规模大概只有50亿元,两年后,这只基金的规模已经快800亿了。诺安基金也一样,诺安成长基金自增聘蔡嵩松后的两年内,份额规模增长高达12倍!
其实,依靠明星基金经理迅速扩大规模这种手段,美国人也用,比如彼得·林奇到现在都是富达投资的旗帜,国内当年的华夏基金“王亚伟神话”也是一样。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迅速做大规模,管理费大大滴有,比如上述两位过去几年给公司赚到了大几十亿的管理费。当然,他们会拿分成,大家皆大欢喜。可问题是,有的市场你资金规模太大了就适应不了该市场的风格了。所以,很多基金经理到最后被迫都成为了价值投资的信徒。比如,葛兰就说过:每一次的突发事件冲击,都是对长期投资理念和心态的考验。
这话没毛病,只不过有的地方突发事件有点多罢了。如果学历和过往业绩都不靠谱的话,有啥可以做大家的投资参考呢?
最近看到一篇论文,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两位学者,让AI工具学习了1677位基金经理的长相,和他们2005-2020年的15年间中国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净值、资产规模、股票资产占比、管理费率等指标。最后他们得到一个结论:基金经理长得越好看,投资收益越差。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