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李尚福失踪的四大后果(图)


今年4月16日,中共国防部长李尚福去俄罗斯与普京见面会谈。(图片来源:PAVEL BEDNYAKOV/SPUTNIK/AFP via Getty Images)

【williamhill官网 2023年9月18日讯】(法广RFI)中国国防部长李尚福的失踪引发法国媒体的高度关注,法国全国性报纸纷纷就此发表报道与评论,就连西南部的地方大报也对李尚福失踪的原因加于揣测。纵观各报的分析评论,其共同点显而易见,那就是,中国外长秦刚与国防部长李尚福这两名被任命不久的政府重量级官员的先后失踪,彰显中国政坛的不稳定,以及习近平执政的盲目性与任意性。此外,倘若李尚福果真是由于贪腐而受到调查,此举显示习近平上任之后大刀阔斧推行的打击贪腐运动不过是拉大旗作虎皮而已。

既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拒绝回答记者的提问,既然在中国许多重要的消息一般都以谣言的方式出现,法国世界报收集了一系列与李尚福失踪有关的传闻:报道指出,自今年6月底以来,一直有传言称,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军种之一火箭军的李玉超将军已被捕,火箭军是中国与美国人军事对抗的核心武器。有传言说,他在美国留学的儿子参与了间谍活动。

还有传言说,火箭军的一名领导人自杀身亡。7月31日,习近平宣布了对火箭军负责人的两项任命:海军二号人物王厚宁晋升上将军衔,现任部队政委(即二号人物)徐锡生也晋升上将军衔。在此之前,徐锡生是解放军南部战区副政委。李尚福部长没有出席宣布这两项晋升的仪式。

自8月22日以来,另一个无法证实的谣言在台湾和社交网络上流传:一艘中国核潜艇失踪,艇上有100人。台湾"自由时报"(Liberty Times Net)网站爆料称,该潜艇在台湾海峡失踪。第二天,台湾国防部否认了这一消息。8月31日,中国国防部也否认了这一假设。它正式否认"中国人民解放军093型核潜艇在台湾海峡附近海域发生严重事故"。8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在南非出席金砖五国峰会,8月22日却由中国商务部部长代替他发表讲话,这极不寻常,更增加了人们对这一奇怪夏季序列的猜测。

最后,还有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8月28日和29日,在北京召开了军队装备质量会议。根据官方新闻稿,会议由中央军委二把手张又侠主持,"经习近平主席批准"。据透露,张将军在会议期间说,必须"以对胜利、对战斗、对效率、对官兵生命负责的态度,提高装备质量"。世界报强调说,类似的公开言论十分罕见。

法国有关亚洲新闻的网站Asialyst就李尚福的失踪刊登了加拿大研究中国高层人事的汉学家Alex Payette的文章,文章的标题是:李尚福的失踪意味着什么?

李尚福的失踪意味着什么?

作者认为李尚福的失踪可能会产生以下四个重大的影响:

首先,李尚福失踪的时机很成问题,因为另一位国务委员秦刚尚未重新露面。这意味着习近平亲自批准的两名副国级干部在十周左右的时间里无故失踪。这意味着李强总理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新官上任不久就失去了两位国务委员。

其次,李尚福的失踪不太可能让党内其他高级领导人满意。习近平不断试图揪出"叛徒"和"双面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证实了习近平挑选或简单批准的干部可以随时被"炒鱿鱼",任何不忠诚的迹象都是被解职的理由。这可能会引起高级干部的两种反应:一是增加竞争,通过削弱他人来证明自己对习近平的忠诚;二是增加挫败感,导致反习近平情绪。从中共的历史来看,这两种反应很容易并存。

再次,李尚福的退出可能会引发张又侠的不满。这也可能被解读为对他和解放军其他机构的攻击。张又侠是习近平的发小之一,也是他控制解放军指挥机构的主要联系人。张积极提拔的李尚福突然失踪,对后者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党内一些更"恶毒"的人可能会利用这一事件质疑张的忠诚,并挑拨他与习近平之间的关系。毕竟,2020年4月孙力军被捕后,王小洪和杨晓渡正是这样对待赵乐际的:孙力军被指控在党内组成"政治集团",他在赵乐际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期间被提拔到公安部工作。王、杨利用这一点孤立赵乐际,解除他的责任,让习近平对他的忠诚产生怀疑。

就解放军机构而言,继7月31日王厚斌和徐西盛的临时晋升以及导弹部队指挥机构主要成员的失踪之后,李尚福的失宠可能会导致"消极兵变"。从火箭军军队人员的角度来看,习近平似乎认为他们都有欺骗行为。如果他们被视为不忠,那又何必效忠呢?有些人因此可能会决定"躺平",使整个指挥系统陷入瘫痪。

最后,李尚福可能被解职或解雇会对中国作为大国的威望和形象造成灾难性影响。继秦刚失踪之后,这可能会给试图与中国政府沟通的外国官员和外交官带来更大的困惑。由于国家以下一级的官员可能在不经通知的情况下随意失踪,这将为寻找稳定的对应人员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被视为可靠的政治或商业合作伙伴。这证实了中国政治越来越不透明的趋势,也强化了习近平朝廷任免的随意性。

作者最后总结说,在这样一个危机时期解除高官的职务,在某种程度上让人回想起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当时体制的命运取决于一个人的意见以及其他人猜测其意图的能力。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杨眉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