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人生如同一场旅行,途中难免会有波折和挫折,有时我们会奢望完美的生活,但现实往往并不如意。或许我们不应该追求完美,而是珍惜眼前的幸福,正如杭州灵隐寺的一副对联所说“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一、人生不完美才是常态
有一个岛上的居民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其中有一个中年人,却总是感到不满足,他觉得生活中还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比如住所不够大、工作不够有意义、朋友圈子不够广阔,于是中年人一直寻求完美,直到他终于离开了罗德岛,去寻找一个更加完美的地方。
中年人很快发现,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没有办法找到完美的地方,那些住在更大、更美、更富裕的城市和社区中人们依然有烦恼和不满,那些拥有一切的人也依然会感到空虚和不安,这下他终于明白,完美并不存在于任何地方,追求完美并没有意义。
谁不想人月两圆,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万事不如意才是人生的常态。《次第花开》有这样一段话“求不得的是常态,不圆满才是生活。”人们总在羡慕围城外的美好,但其实墙外何尝不是另外一座围城。
只有我们愿意面对接纳才能变的通达,苦恼和晦暗才会淡然。生活从来不欠我们一个完美如愿,而是我们欠生活一个知足珍惜。
二、智者求缺 愚者求全
古语云“自古人生最忌满”人人都在求全,但真正的智者却在求缺。从前有个陶艺家,他创作了很多漂亮的陶器,但总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他在心里思考着,试图寻找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
有一天他创作了一个碗,但因为窑炉的温度不够高,这个碗的一侧变的扭曲变形,陶艺家看到这个缺陷感到非常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在碗的另一侧陶艺家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光线从变形的一侧射入碗内,反射到另一侧的内壁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这个缺陷竟然成为了这个碗的亮点。陶艺家对这个碗的独特之处非常满意。因为这个缺陷不仅没有降低碗的价值,反而使它更加珍贵。
没有经历过长夜里痛苦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没有体验过生活的无望,尝尽过黑夜的酸涩,不能品出平淡的难能可贵。有了相对的缺憾,才有了圆满。
如果上天造人,所造的都是100%的圣人造物,所造的都是成色十足的完美之物,这本身就是一种缺陷,所以曾国藩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阙斋”寓意大成若缺。《易经》中的损、益卦也是这个意思。
生命总是在求全,最后就会永不满足,越是求全越不得全,于是就纠结、痛苦,看不到我们拥有什么,看到的都是我们没有什么。
“愚者求全,智者求缺”求缺不是故意求不足,而是看到了不足能接纳,随缘自在,心安即是圆满。
三、适可而止 人生圆满
人这一生面对大千世界有三种心态:知足、不知足、知不足。知不足的人,才能知足,知足,才会常乐。人生有尺,欲望有度。知足而常乐,知不足而常新。
有一天,一位富有的商人来到一个小村庄,看到村子里的人们过着简朴的生活,心生怜悯,于是决定送给每个人一只鸡。当商人把鸡送完后,发现有一个老人没有来领鸡,商人问老人“为什么不来领鸡?”老人回答说“我不需要,我已经有了一只鸡可以拿它下蛋,每天早上都能吃上一只新鲜的鸡蛋。”商人听了惊叹于老人的知足,他意识到自己在财富和物质上的过度追求,让他忘记了知足常乐的重要性。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永远在追求错误的东西,绝对的财富,会导致绝对的欲望。做人不是要求最好,而是要避免最坏;不是要战胜别人,而是要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贪婪和欲望。
人生一定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欲望,这一辈子最难承受的不是忍耐,而是有度,懂得适可而止,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经云“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总有一天,你内心是富足的,你才能快乐。人的贪欲想法总是无休无止,总以为我有了什么才会快乐,于是追求有钱、追求家庭优越、追求子女优秀,最后才发现永远不会快乐,因为找错了地方。
心是美好的,无论外界是风雨还是雷电,你都能淡然地往前走,无论每一个当下,都可以快乐安然。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