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到类似佛家打坐入定的催眠状态,对自己一个个前世进行回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西方社会在近二十年来有许多关于轮回转世的书籍出版,这些书大多是讲述人在心理医师的引导下,进入到类似佛家打坐入定的催眠状态,对自己一个个前世进行回顾。牛顿博士发表于1994年的《性灵之旅》则与其它关于轮回的书都不同,在这本书里,牛顿博士描述了在他的引导下,他的受试者的意识穿越时空,进入转世之间的彼岸世界,重温在那里的种种经历。
牛顿博士是一位获得加州政府认可的大师级的催眠治疗医师(state-certified Master Hypnotherapist)。在行医的早期,他对轮回转世并不当真。可是有一次,他为一位患有长期身体右侧疼痛的病人进行催眠治疗时,发现病人的疼痛来自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世,他在法国作战时死于刺刀创伤。这次前世回溯使这位患者的疼痛彻底消失。从此以后,牛顿博士开始利用前世回溯进行治疗。刚开始,他有些担心患者的回忆不过是幻想而已。可是他很快发现患者的前世回忆是如此的真实和前后连贯,而且前世回溯的疗效又如此的神奇。
接下来,牛顿博士发现了一个更为广大的领域,通过入定状态下的受试者的心灵之眼,他得以知道转世之间的彼岸世界。为牛顿博士开启这扇门的是一位中年女性。这位妇女感到非常的孤独和寂寞,当她结束了对前世的回忆后,牛顿告诉她回到她失去伴侣的根源,他还问她,她是否有一群朋友使她非常想念。突然,这个女子开始哭泣。当牛顿询问时,她哭诉:“我想念我们群体的一些朋友,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这个世上这么孤独。”牛顿很迷惑,就问她,她的群体在哪里。她答道:“在我永久的家里,我正在看着他们!”
原来,无意之中,这位女士的意识飘入了彼岸的精神故乡,见到了自己所属群体中的生生世世的伴侣。从此之后,牛顿开始了对彼岸世界的研究。他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使受试者回归彼岸的引导和提问的方法,他也发现使受试者回到彼岸远比回忆前世更为重要。牛顿的受试者中有非常虔诚的教徒,也有无神论者,但大部分人居于中间,有着五花八门的人生哲学,可是当受试者进入彼岸的另外空间时,他们所描述的现象非常一致,一些人甚至使用同样的词汇。经过十年的研究,牛顿博士最终得出一个彼岸的模型。这本书基本上是以先后顺序描述人的灵魂在离开尘世到下一次转生的经历,其中很多篇幅是牛顿和入定中的受试者的对话。
在彼岸世界里,生命分属于不同的群体,他们群体转生,在一世又一世中扮演着各种亲近的角色。彼岸世界的生命非常美妙,是放射着智慧之光的能量,同时又可以变化成各种形象。智慧之光的颜色代表着生命的层次,按赤橙黄绿青蓝紫依次递增。彼岸世界的生命具有多层的等级,可是那种等级绝不同于俗世中的社会阶层的概念,高层的生命对低层的生命充满了慈悲和宽容。在转世之间,生命会来到几位长者面前,分析自己前世的经验教训,长者会安排他的下一世,使他弥补以前的过错或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
有的生命在地球上做了很邪恶的事情,他们会被送到一个类似急救所的地方,在那里他们的能量被调整。根据他们所犯下的罪过,他们可能会被很快送回地球,成为他人的暴行的受害者。精神世界的一个指导原则就是,一个人的过错,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必须在某个来生以某种形式偿还。
人们可能偶尔感慨地提及缘份、命运等等。其实,这些词的真实意义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根据牛顿博士获得的信息,我们在俗世中的配偶、亲友、甚至仇敌都是我们来到俗世之前被刻意安排好的,生命在转生之前甚至会到一个被称为宿命之环的地方观看、体验来生的一些片段。您也许会问,既然人的一生都安排好了,那我们岂不是没有选择和努力的余地了?我们的善恶也不是我们的责任了?还不是这样。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就如同一个人到一个大公司找工作去面试。面试的那一天他的日程包括在什么时间要见哪些人都被精确地安排,可是他在面试中的表现全在自己的把握。有的朋友会问,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日常意识不能记得我们的前世和转生之间的状态?这就如同一个学生上课之后做家庭作业,他不能事先知道答案,他只有在迷茫中摸索,才能真正地获得知识。而人世就是一个让我们上下求索的大迷团。
在一个案例中,一位德州的商人在小时候刚出生后就被母亲遗弃在教堂门前,后来被一对夫妇领养,这对夫妇对他很刻薄。在入定的状态下,他回忆了他被母亲遗弃在教堂前的一幕,他是个私生子,当时他能感觉到母亲的泪水落在他的脸上,年轻的母亲伤心地吻他,说:我没有钱照顾你,我心里永远爱你。重温这一幕使他消除了对生母的怨恨。当他进入到转生之间的状态,发现这一幕其实是事先安排好的。他的母亲、他的领养父母都是他的群体中的人,他被母亲遗弃的缘起则来自于4000年前在靠近红海的阿拉伯半岛上他对母亲的伤害。
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出写好的剧本,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都是这个剧本中的精心构思的情节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