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大学扩招不但无善果更造成严重问题(图)
大陆大学的扩招使当时营造的虚幻破灭、更造成严重问题。(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八十年代上个大学不容易,不过上大学是免费的,大学毕业后保分配。那时的大学生人数很少,后来出现了扩招,收学费,上大学就变得相对容易了,但是学校不包分配,大学毕业后得自己找工作。
在江泽民的姘头教育部长的将教育作为产业来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大学扩招政策是受到热议的。具体提出这个扩招方案的汤敏,在媒体上被人指名道姓地骂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能使许多农村的孩子集体进大学接受本科教育,让农村孩子通过念书改变命运不是好事吗?
汤敏被骂的原因就是扩招其实是在当时市场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结果就是导致大量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没有对口工作。当时北大的数据据说是40%的毕业生收入低于1000元。大学学费高,当时一些骂汤敏的原话是这样的:
“不知道汤敏先生想过没有,对于大量来自中国农村的大学生而言,凭他们千把元的工资,要还清他们父母因为供他们上学而欠下的几万元的债务需要几年?”
读书就是为了找工作、赚钱,农村的孩子尤其应该这样。所以当时认为应该开设更合适就业、能让农民孩子找到合适工作的职业学校,而不是大搞相当于低质识字班的大学教育。当时为了低成本搞大学教育,就开设了大量文科专业,你会看到很多大学都去开设法律专业,就是因为这些专业开设成本低。教育质量没保证,收了学生的学费,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所以汤敏就是坏人。
但是汤敏是一个商人和经济学家,他当年提出的教育扩招和教育无关,就是要民众相信,念书有一个好的未来,那就造大学让他们的孩子去念,教育质量不重要,反正钱到手了,发文凭学历给他们就是了。为啥不搞有利于普通民众的职业教育呢?因为大家相信教育改变命运,大家喜欢“人人都是大学生,人人都是人上人”,要让大众花钱,就要说他们喜欢听的话。
在中国加入世贸之前经济不好,大家不愿意花钱,但是又相信读书致富,那么就扩招,拉动内需,让大家掏钱送孩子去读书。这个政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需要就业的年轻人会因为读书退出劳动力市场,缓解就业压力,把就业问题留给未来。
当然大学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困境在当时还算是短暂的,因为后来中国加入了世贸,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很好。因为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大量高薪岗位,学历越高,学校越好,孩子的前途越好。当然大家就不骂汤敏了,后来他扩招的思路就变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人人都要上大学,人人通过念书成为人上人。大家认为是做题考试改变了命运而不是经济发展带来了就业岗位。
但真正改变命运、带来就业的是什么?是中国参加世贸后的经济发展,还有什么网际网络新行业带来的新岗位。只要经济增速减下来,名校生对应的高薪岗位就少了,他们的就业就会差。教育改变命运就成为空谈。
也许这个时候应该像欧美、日本那样推出教育实现“自我实现”。你读书是为了“自我实现”,只要你毕业,你就“自我实现”了,拿不到高薪,找不到办公室工作,也不妨碍你“自我实现”。这个思路转变很痛苦,大家需要一段时间去接受。
现在社会增速没了,就要实用主义,你读书就是为了赚钱,既然毕业后找不到高薪工作,就不要浪费钱去教育投资。农民的孩子要么种地,要么接受职业教育。也许大家都这个现状都不喜欢,但是多了解真实情况没啥坏处。你了解了这些情况对你和你的孩子都有好处。
也许有人反驳,为什么要让农民的孩子种地、接受职业教育?当然,如果你是江西周公子根本就没必要理会,你家在京沪有房产,你可以靠房租生活,甚至不用工作。人生出来是不一样的,有人能靠上父母,有人靠不上,靠不了父母,你就要出去工作赚钱,
教育就是一种投资,扩招设计者就是为了卖出一纸文凭,利用大众相信教育改变命运的错觉,让大家把钱拿出来通过教育消费掉。教育扩招实质上和心理营销区别不大,只不过相信教育改变命运的人数远远超过买块石头改变命运的人,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此。
在现在的国际局势下,中国经济不好,就业不好,所以现在又开始硕士扩招,故伎重演。高学历本质不值钱,只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代,高学历成了分配资源的条件,给人的错觉是高学历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然后教育部门利用你的错觉让你掏钱买文凭,拉动内需。说穿了就是这么简单。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