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图片来源:williamhill官网
制作)
《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文献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著作,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淮南子》成于众手,内容广博,融合先秦诸子的思想。《淮南子》于20世纪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译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节译本,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本篇为读者介绍《淮南子》中《人间》篇的部分内容。
[原文]人能由昭昭于冥冥,则几于道矣。《诗》曰:“人亦有言,无哲不愚。”此之谓也。
[大意]人如果能由原本的明白精明进入到混沌高明的境界,那么他就离道不远了。《诗经》上说:“人们说过这样的话,无哲不愚。”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注:无哲不愚,即靡哲不愚,出自《诗经・大雅・抑》:“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大意是没有一个明智的人不出现愚蠢的时候。笔者理解,很有点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的意味。《道德经》中则有“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有人问孔子:“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回答说:“颜回是一个仁爱的人。我孔丘可比不上他。”又问:“子贡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回答说:“子贡是一个很有口才的人。我不如他。”又问:“子路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回答说:“子路是一个勇敢的人。我不如他。”
那位客人就说了:“他们三个人都比夫子强,可是都成了您的学生,听您教诲,这又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我既能仁爱又能狠心下决断,既能善于辩说又有时显得言语笨拙,既能勇敢又能畏缩胆怯。拿他们三个人的长处换我这种处世之道,我还不愿意呢。”孔子是在处理事物时知道如何灵活应用的人。
秦牛缺路经山中时,遇到了一群强盗。强盗抢走了他的车马,解下了他的口袋和竹箱,还夺走了他的衣被。强盗们离去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秦牛缺,只见秦牛缺非但没有恐惧、忧伤的神情,反而还显得很高兴的样子,有点悠然自得。强盗们于是问秦牛缺:“我们抢了你的财物,用刀胁迫你,但你却不为所动、不改面色,这是什么原因?”秦牛缺回答说:“车马是用来供人装载和乘骑的,衣裳是用来掩遮体形的。圣人是不会因为顾惜这些养身护身的财物而去伤害自己的身心的。”
强盗们听了这番高见后相视而笑,说:“这人知道不以物欲伤害身心,不为谋取利益而拖累身体,这是世上的圣人。如果这样的人以如此高论去见君王而被重用后,我们这群盗贼必定会被论罪惩处的。”于是这群强盗又折回来杀死了秦牛缺。
秦牛缺能够凭他的智慧知道不吝惜资财可以保住性命,却不能凭借他的智慧去明白他所不了解的人的想法和做法。他可以显示自己什么都懂,但却不能以聪明而掩其聪明、装糊涂以避杀身之祸。秦牛缺敢于表现自己的勇敢,却不能勇于表现自己的胆怯柔弱。
凡是有道之人,都能应付突然事变而不会缺少应变的能力,遇到祸患总能化解,所以天下人都推崇他们。如果只知道自己做某事的原由和方法,而没有掌握别人做某事的原由和方法,知己不知彼,那么这样的人对纷繁复杂的事还远远没有看透、研究透。
人如果能由原本的明白精明进入到混沌高明的境界,那么他就离道不远了。《诗经》上说:“人亦有言,无哲不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曾写下“难得糊涂”的字幅。字幅的小字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笔者感觉这和本文的立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