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情人相处,是否感觉轻松自在是重要的事情之一。(图片来源:Pixabay)
当心中涌现无法排解的困惑时,我们常常不自觉地陷入各种“侦测行为”,渴望能消除烦扰的疑虑。例如,我们可能会以种种手段测试情人,探究他们到底有多爱我们?又或者,我们会竭尽所能地证明自己对情人的重要性。然而,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仅使自己痛苦不堪,还进一步损害彼此的感情。这个量表能测试你和情人之间“心灵契合程度”有多高?专业谘商心理师林萃芬在其著作《从说话洞察人心》(时报出版)中提到,爱情宛如一座充满魅力的人性魔法森林。许多人一踏入这片森林,开始为情人付出后,便仿佛受到魔法的影响,渴望在眼前出现一颗水晶球,随时随地可以揭示:“对方是否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适合自己的人?”、“对方此刻在做什么,有没有背着我做出背叛的事情?”
※测验开始:请依据您的实际感受,回答以下问题,选择“是”或“否”。计分方法: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0分。
1.除了跟情人聊生活中发生的大小事情外,也会跟情人说出真实感觉?
2.相处的时候,是否会觉得情人很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是否会和情人经常互相倾诉心事?
4.聊天的时候,是否可以和情人畅所欲言,不会有所顾忌?
5.发生争吵的时候,自己和情人是否有良好的沟通管道?
6.争吵过后,是否会跟情人讨论可能的原因?
7.跟情人从认识到现在,是否双方都很少抱怨彼此?
8.和情人相处的时候,是否感觉轻松自在?
9.是否常常会跟情人分享自己的兴趣、喜好?
10.是否乐于跟情人分享你的人生和财物?
11.当你需要情人的时候,情人是否会及时出现在自己身边?
12.碰到困难的时候,你是否会第一时间选择告诉情人?
13.万一发生变故,你是否愿意帮助情人度过难关?
14.是否能够从情人那里得到足够的精神支持?
※结果分析:
★12分以上“心灵契合程度”属于“最契合”
在这个量表中,1~4题测量你们双方的“了解程度”,5~8题测量你们两人的“沟通品质”,9~10题测量你们彼此的“分享程度”,11~14题测量你们的“支持力量”。所以,可以得到12分以上,代表你和情人无论在“了解”、“沟通”、“分享”和“支持”这四方面都非常的契合,是很难得的组合,要好好把握这段感情。
爱情小叮咛:不过,一段感情要开花结果,除了你们两个人的感情契合之外,别忘了也要和双方的家人,还有朋友合得来。不妨抽空安排一些家庭聚会,或是朋友之间的交流活动,自然而然地打入彼此的生活圈中。有了家人朋友的祝福,爱情的果实才会更加甜美。如果有意共组家庭,记得找个时间,一起聊聊两个人未来的计划和目标,当双方有了相同的目标,自然就会团结一心,携手共创幸福的未来。
★11~3分“心灵契合程度”属于“中量级”
在这个量表中,1~4题测量你们双方的“了解程度”,5~8题测量你们两人的“沟通品质”,9~10题测量你们彼此的“分享程度”,11~14题测量你们的“支持力量”。可以对照一下,自己跟情人哪个部分的得分比较高,哪个部分的得分比较低,有助于做一下“爱情的健康检查”。如果是一到八题得分比较高,你和情人的契合程度,就像“知心朋友”一样,你们会互相倾诉心事,彼此沟通观念,非常聊得来。
爱情小叮咛:对你们来说,互相了解并不困难,比较需要注意的是,交往的过程中除了聊天沟通,还要以实际行动表达心中的爱意。例如约对方一起出去旅行,或是做一些让彼此感动的事情,或是给对方一个意外的惊喜,或是买个小礼物送给对方,总之多多制造快乐的回忆,可以让爱情的“满意度”升高。
如果想持续维持感情的“契合程度”,也可以和情人多分享自己心爱的物品、嗜好兴趣,并且当情人有力的靠山,彼此分享、互相支持,自然能让双方的心灵更紧密的结合。
★2分以下“心灵契合程度”属于“轻量级”
测量结果2分以下,代表你和情人无论在“了解”、“沟通”、“分享”和“支持”这四方面的契合程度都偏低,导致相处的过程中,你们常常有意见不合,或是常常发生冲突争吵的状况。
爱情小叮咛:如果想继续经营这段感情,就要想办法建立沟通的管道,透过聊天交谈,一方面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和差异,另一方面也可以分享彼此的感觉和观念,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同时也可以重新探索自己的爱情观念、相处方式、感情需求、沟通技巧,有没有需要学习、调整的地方,为爱情灌注滋养的力量。
若在九到十四题得分较高,你与情人的契合程度属于“有力靠山”。你乐于分享兴趣,并成为对方的依靠。但因不够了解情人,有时给予的爱并非对方所需。“分享”应基于“了解”。了解情人的个性、喜好与观念,自然知道他们真正关心的事物。了解情人可从三方向开始:首先是自我了解——希望与情人建立何种关系?如何相处以达到轻松愉悦?接着了解情人的爱情期待与重视事物。最后,确认双方目标与期待是否一致。共识与相同想法达成后,契合程度将自然提升。
(本文节录:《从说话洞察人心:摸透对方心理,把话说得恰到好处,轻松驾驭人际关系》一书)
責任编辑: 隅芯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