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本末】中国如何在亚洲金融风暴时抽香港的水(图)
图为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摄影:庞大卫/williamhill官网
)
虽然亚洲金融风暴距今四分一世纪,但对于我们这代人,很多情境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奇怪是,当时身处中国大陆的人,那怕是院校中的经济学者,仿佛对当年发生过什么事,完全懵然不知。近年甚至有不知从那里跑出来的历史修正主义,说当年香港能安然无恙,全靠北京出手。
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要到1994年,才正式废除多年来自欺欺人的汇率双轨制。汇率双轨制,说穿了就是官方牌价并非真正的市场汇率,而所谓的市场汇率,又不是真正一般老百姓可以兑换到外币的兑换率。当时在中国大陆要购买到外来的进口货,甚至本来供出口货品,先要有外汇券;外汇券,就只有外宾旅客和商人,才能以外币换得到。无错,这个制度变相就是保护主义,同时间也是一种极端的外汇管制。
时至今日,中国大陆仍然有外汇管制,以上所提到的保护主义,亦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只不过在操作上更加细腻,但本质上仍然是限制大陆里面的消费者和投资者,不让他们随便可以买到墙外的产品,投资海外。其实大陆的朋友亦有不少是心知肚明,这堵围墙就是要他们乖乖做神奇国度的韭菜,不断地被收割。
话说回头,1994年的汇率制度改革,其实是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关。世贸的前身是国际关贸总协定,在1995年改组成今天的世贸。中国大陆本来可以是创始缔约国之一,但当时其中在谈判桌上的其中一个障碍,就是汇率形成制度。所以1994年的汇率改革,是为加入世贸而做;名义上人民币汇率是自由浮动,但实际上是对美元的管理浮动。
根据外汇管理局的数字,中国的外汇储备由1994年开始急升。1993年1月中国的月度外汇储备为201.38亿美元,金额与1991、1992年的年度平均相约。但由1994年1月起,中国外汇储备的金额由年初的251.61亿美元,倍增至年底的516.2亿美元。由1995到1996年,中国外储又再由547.89 亿美元倍增至破千亿美元。
其实当时亚洲各国,也就是后来在亚洲金融风暴时遭到“洗仓”的国家,其实多少都有类似的现象。1990年代亚洲各国构成泡沫经济的原因之一,是日本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19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爆破后,日央行透过扩大信贷以保银行免于倒闭,但资金却从日本流走亚洲各国。那怕是当时仍然在围墙后的中国大陆,一样有资金的流入,结果反映在外汇储备的增长。
1990年代中国大陆的外汇增长速度,远高于出口货额增长,原因是资金流入。一般人未必容易地去察觉到资金的流向,但从市场上的一些现象,也可以略知一二。例如当时日本大型百货公司八佰伴,就是先于1990年落户香港,然后进驻中国大陆。1996年八佰伴国际将总部由香港迁到上海。但最终八佰伴在亚洲金融风暴中宣布破产,同时被揭发八百伴日本母公司原来严重亏损,管理层在帐目造假隐瞒。
但在1990年代为中国大陆创汇最强大的力量,始终是香港的股市。自1993年7月青岛啤在香港上市,在港挂牌的红筹股企业,成为了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重要来源。甚至在1997年10月亚洲金融风暴期间,红筹仍然继续在香港“抽水”。其中最经典的一幕,莫过于在1997年10月23日上市,其后重组并易名为中国移动的中国电信(941)。无错,当日亦是史上有名的“黑色星期四”,香港的同业隔夜拆息抽高至 300 厘;当其时香港银行体系流动性大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电信上市时被冻结的资金。这家巨无霸最终抽走 42 亿美元资金,而当时整个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亦不过是1378亿美元。
由1997年底到1998年中,中国的外汇储备虽然仍然有些微增长,但是当香港这个窗口也自顾不暇时,从香港流入中国大陆的资金亦大减。无独有偶,当时曾一度被誉为“红筹之父”的梁伯韬所创立的投资银行百富勤,也因为在印尼投资亏损而破产。由1998年到2001年,其实中国大陆尤其是广东省,亦受到影响;若干广东省的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高达五成,省企如粤海企业等亦经历两年多的重组工程。最终粤海“死过翻生”,还是要靠广东省政府向注入东深供水项目;这个项目最主要收入,就是香港人每年以高于市场的廿亿价格,购买卖东江水,是名副其实的抽水业务。
所以,说香港在亚洲金融风暴安然无恙是因为中国政府,是颠倒是非黑白;若非香港一直让中国大陆抽水,又何来的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
(本文为《新货殖列传》之三)
利世民
追踪作者 https://linktr.ee/unsubject
(编按:利世民是香港时评人、财经专家,现为香港《williamhill官网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