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后(图片来源:Feng Li/Getty Images)
【williamhill官网 2022年6月4日讯】6月1日下午17点,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据统计,地震已造成4人死亡,41人受伤(其中一人危重),13000余人受灾。
6月1日深夜,《华西都市报》头版编辑和值班领导签发了6月2日的版面,确实赞扬政府如何把人民和经济放在首位。
通过这个头版,我们看到,全国的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刚吃了一颗定心丸,而上海市民正在外滩悠闲漫步:
同一时间段,四川另一份报纸的头版编辑和值班领导也签发了版面,但是截图不让我贴出来。
通过这个头版了解到,巴西洪水泛滥,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四川的各级干部正在积极开会关心民生。
咦?地震呢?地震不是发生在四川么?
我想,某报和《华西都市报》的领导们应该是知道地震发生的吧。毕竟震中到该报业集团的直线距离才120公里,整个成都震感强烈,市民纷纷跑下楼避险。这种情况下,即便值班领导是一位盲人,应该也能知道不远处有强烈地震发生。
我想,芦山地震应该也不是没有资格上这个头版吧。毕竟是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的6.1级地震,毕竟有40多名群众伤亡,毕竟有1万多人昨夜有家不能回,毕竟,那是四川的同胞……
嗐,话说到这个份上就太心酸了,说得好像灾区群众求着上这个头版似的。这个真没有,灾区群众忙着互相救援和转移安置,真没空看这劳什子头版。
我在千里之外的广州,其实也不稀罕这个头版,只是作为前报社记者,看到这般与现实严重割裂的媒体怪现状,心里真是堵得慌。
头版体现的是媒体的态度
当下习惯在手机上看新闻刷视频的朋友们可能对报纸的头版缺少一些直观的感受,但在我们传媒界,报纸的头版还是有着鲜明而重要意义的。
头版体现的是一份报纸的态度。你这份报纸是办给谁看的,你希望读者关心什么话题,你作为舆论公器,对当下正在发生的重要新闻持有怎样的立场,都是集中在报纸头版的编排中体现出来的。
以6月2日四川某报的头版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份报纸是办给四川省各级机关干部看的,它希望读者关心的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四川省的重要会议精神,头版唯一一张图片则是希望告诉读者当前四川省经济形势稳定向好。
对于当下正在发生的芦山抗震救灾新闻,该报的态度是【慌啥子嘛慌,没得好大个事】。
以6月2日《华西都市报》的头版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份报纸是办给华东地区群众看的,它希望读者关心的是全国经济形势的稳定与上海生活秩序的和谐,很高兴地告诉读者,上海动起来了。
他们没那么在意的是,6月1日,芦山和成都也动起来了,地动山摇。
报纸与社会现实彻底割裂
只要假装地震没有发生,头版就能维持宁静祥和,这是一份报纸大气从容的姿态,也是报纸这一新闻载体与社会现实彻底割裂的里程碑。
在我做新闻那会儿(2011-2015年),报纸通常被大致划分为党报和都市报两种。虽然大家都是喉舌媒体,但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党报更多承担领导动向、大政方针、党政会议等内容的报道,而都市报更多关注社会热点与民生新闻。
6级以上地震灾害这样的新闻,在当时肯定是党报和都市报共同的关注焦点。更不用说是发生在本省的6级以上地震。
那时我们作为记者,经常会对头版编辑和值班领导不满意,甚至在宵夜时拍桌子骂娘,觉得他们胆子太小,没有担当,不肯把记者做的舆论监督报道放进头版。编辑和领导经常也觉得憋屈,不是他们不想在头版放舆论监督,而是上头给的压力太大,实在顶不住……
那时的我们完全想象不到,现在不仅舆论监督报道上不了头版,连6.1级地震这样的纯自然灾害也要掂量一下够不够资格了。
与报纸头版的云淡风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热点和社会舆论对地震伤亡情况的关心,对地震救援进展的关注。
芦山地震相关话题受到社会强烈关注
一位成都市民,如果只看报纸,他甚至可能怀疑自己昨天是不是突发了癫痫才会导致全身抖动,根本不会意识到,就在100多公里之外,有一场6.1级地震发生,造成了40多人伤亡。
割裂至此,令人触目惊心。
报纸是在假装地震没有发生,而我们却是真切地知道,新闻纸已不复存在。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