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中的佛像。(图片来源:Pixabay)
敦煌在塞外荒漠的小小绿洲上,以丝路重镇、佛教圣地的独特身分,延续着它的传奇历史与辉煌文明。特别是坐落于山谷断崖上的石窟群,千百年来运用艳丽的色彩、壮观的造型,向每一位过客讲述着尘封的往事。此文要跟各位介绍在莫高窟中十分典型、跟佛陀有关的故事画--第257窟的“鹿王本生”。或许,你阅读到一半,将会发现:原来这就是以前听说过的九色鹿故事啊!
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艺术,从兴起之初,便达到了一个教人叹为观止的高峰。从内容和题材上来看,这一时期的叙事性壁画以佛传、佛本生、因缘故事等题材居多,展现了佛陀舍身普救众生以及慈悲度化世人的神迹等。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世人能够更深刻地体悟到正信的力量与佛法的威德。
第257窟的“鹿王本生” 揭善恶有报与莫忘初心
敦煌石窟中,一图一景、一图多景的故事画,借鉴了西域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此外,还有一种场景更丰富、情节更复杂、形式更宏阔的大型横幅故事画,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连环画”。魏晋以来,汉地也有了横幅画卷式的画作,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皆是惊世杰作。
由于横卷式的连环画突破了单图之局限性,能够展现跌宕起伏的佛教神话,显示优势,逐渐成为画匠热衷的表现手法。横幅画卷也逐渐从一段式,发展成两段式及三段式,形成更壮大规模、视觉方面的表现力也更显强烈的大型故事williamhill官网 。
更特别的是,横卷式的故事顺序并非单一自左而右,而是表现出从两端向中心的聚合式,在画幅的中间揭示了故事的高潮或结局场景。最典型的以莫高窟第257窟的“鹿王本生”故事画莫属。世人皆知,释迦牟尼在成佛前,曾经多次降生为圣人贤者、仁禽祥兽,积累善行无数,最终修成正果。九色鹿则因为美丽的形象及仁爱的胸怀,成为了释迦牟尼流传甚广的本生故事。
九色鹿又叫九色神鹿、鹿王,其鹿角洁白如雪,皮毛有多种奇妙的颜色组成。所谓的九色,并非真的是在指身上有九种颜色,而是指丰富多样之意,表现鹿王的神圣与美好。
相传,鹿王常常在恒河边饮水,身边有鸟兽作伴。有一天,鹿王在河边散步,忽然听到有人在呼救,原来是有人溺水了,鹿王立刻奋不顾身跳入河中,将人救起。溺水人跪在地上,感谢鹿王,并说为了感谢鹿王的救命之恩,他自己愿意为奴为仆,终身侍奉在鹿王身边。鹿王当下谢绝了他,只希望他保守秘密,切勿泄露自己的行踪。
这个国家的王后有一夜梦见了美丽的九色鹿,醒来后就央求国王捕捉九色鹿,说自己要拿鹿皮做大衣、鹿角做拂柄。国王为了王后,只好拿出一半的国土和财产悬赏捕捉鹿王。溺水人见利忘义,将鹿王的救命之恩抛诸脑后,他随后带领着国王和军队来到恒河边。鹿王发现后,即向国王诉说搭救告密者(溺水者)的经过,国王感动万分,当下命令任何人都不得再伤害九色鹿。至于那位告密者惨遭恶报,身上长满毒疮,口中发出恶臭;王后则因为贪欲落空,且失去了国王宠爱,最终悲愤而逝。
石窟中的连环画 再现鹿王传奇
第257窟西壁中部的下段壁画,就用连环画的形式再现了鹿王传奇。画卷共分五个场景、八个情节:
左起是恒河边的场景,表现鹿王在河边散步时,有人落水呼救;鹿王入河驮着溺人上岸;溺人下跪谢恩,鹿王嘱咐他为自己保密。
右起是王宫的场景,王后与国王并肩而坐,要求捕捉九色鹿;溺人见到悬赏告示后,见利忘义前来告密。再往右便到了郊外,溺人带领国王和军队寻找九色鹿的踪迹。
画卷中段的上部,是鹿王安然熟睡的情景,乌鸦赶过来叫醒鹿王,提醒他赶紧逃离;下段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也是占据画作最中心、最醒目的位置,鹿王与溺人相遇,向国王诉说溺人背信弃义的经过,溺人则遭受恶报。
壁画的主题与“话分两头”的情节布局相对应,展现画匠非凡的匠心及他对佛法的理解。左边是救人与慈悲,右边是占有和贪欲,善恶两种力量从两端汇聚,在中心交锋,最终善恶有报、邪不胜正,画匠以巧妙形式传达出十分深刻的寓意。
这幅画在人物的表现方面同样细腻而传神。刻画王后,让她一条手臂搭在国王肩上,翘起一只脚,尽显妩媚风情;展现鹿王与国王相遇的场面,丰润健美的神鹿昂首挺立,自诉经历,表现出尊贵与威严的一面,国王低眉颔首,静静聆听,表现出了惭愧与关怀之情。画匠光靠几处细节的刻画,就将人物的性格与心理跃然于丹青之上。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