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矛盾重重 习近平怎么挽救经济?(图)


习近平要求坚持“清零”的防疫政策。(图片来源:Pool/Getty Images)

【williamhill官网 2022年5月3日讯】(williamhill官网 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面对疫情给经济造成的冲击,中南海决策层近日召开了多场重要会议,习近平更要求坚持“清零”的防疫政策。但事实证明,该政策和经济运行规律相悖,二季度中国经济或急转直下。

中共二十大将在今年秋季召开,外界普遍预计习近平试图获得第三个任期。在换届之年,保持所谓的“稳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对《路透社》说,“从政治局会议内容中看不到将退出当前‘动态清零’的信号,亦没有要向‘与病毒并存’策略转变的信号。”

陆挺认为,随着“动态清零”政策红利的减弱,相关成本将大幅上升,“这将让中国实现今年5.5%左右的增长目标更为艰难。”

中国各地财政和经济受到疫情冲击,习近平在4月29日主持召开中共政治局经济会议。会议特别强调,坚持“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实现全年经济5.5%的增长目标。

习近平在会议上表示,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并且“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在4月26日,习近平召开的财经委员会第11次会议上强调,“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而4月27日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主题也是“稳就业和稳经济”。

实际上,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不可小觑,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一“发动机”,长三角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受疫情的影响尤其严重,例如,上海、江苏和福建的整车货运流量指数过去两周分别同比下降了80%、41%和40%,促使海外进口商将订单转移至东南亚等国家。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谢田认为,中国经济目前无法从“出口”、“内需”两大方向得到增长,剩下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但有不少问题,因为基建已经饱和,没有那么多市场和需求。

《彭博社》也认为,北京当局加强基建推动经济发展已经是“老套路”,加强基建是为了拉拢投资,通过带动产业链发展、稳定经济,不过按照过去的经验分析,这恐怕只会增加债务,导致某些行业产能过剩。

中国国家统计局4月30日公布的制造业关键指标也显示,经济颓势难挡。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较前月下跌2.1%,降至47.4,是2020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更是减少6.5%,低至41.9。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是用来衡量制造业活动的关键指标,PMI若高于50代表处于扩张,低于50则表示处于收缩。

尽管中国经济数据在第一季度有所增长,但是,当局严厉的清零防疫政策和俄乌战争带来的冲击可能会从4月开始显现,并产生深远影响。

另外,调查显示,上海封城造成民众的饥饿、跳楼自尽等次生灾害,更对中国民众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自由亚洲电台《中国最钱线》节目评论称,上海封控期间,人们扎扎实实地体验了一把“苏联笑话”里的世界:每天早上订十几个闹钟抢菜,手快有手慢无。抢到的菜却像开盲盒,不要说不考虑个人喜好,很多菜已经烂成一堆“湿垃圾”,土豆上长出几寸长的芽。实际上,这些都是计划经济时代,比如前苏联和毛时代中国人们的生活日常。封城中派发的各种物资,和当年的国有粮店菜店肉店一样,是国家统一调配的,缺少了价格这个无形之手,当然无法精确匹配每个人的需求。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