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难见真情 落魄杜甫如何写诗诉真情?(图)
诗圣杜甫(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生活中因为有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才让自己获得了健康、宁静以及温暖、欢乐,所以人人都该有一颗知足和感谢之心。古人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唐代诗人孟郊也曾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更是感同身受,下面介绍被视为现实主义派的诗圣杜甫的一首五言诗《客夜》,全篇不着一个夜字,却句句写客夜之情。
《客夜》
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
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唐代宝应元年的秋天,50岁的杜甫送成都尹严武还朝。诗人依依不舍,感激对方平时对自己的关照,一直从成都送到绵州的奉济驿。当他正要返回成都时,成都少尹徐知道却又开始作乱,于是杜甫避走到梓州,这首诗就是这位现实主义诗人流落梓州时所写。
安史之乱后,杜甫流落蜀中,到处漂泊、却无家可归。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后来严武又推荐他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生活有了安顿,全家也终于尝到了饱食的滋味。可是幸福来得迟又去得快,这才没几天,杜甫又回不了家了。
没办法,杜甫只好找了一家便宜的客栈暂且容身,心里却焦急万分,“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他夜里辗转不眠,也只好躺着;秋夜漫长,一直盼望着天亮。
“何曾、不肯”四个字,非常含蓄,真切地传出诗人在旅舍中百无聊赖、又焦急万分的心情。后世的金圣叹也是不吝溢美之词,对老杜的这两句更是一通赞美。
诗人夜里睡不着,耳边却不时地传来秋夜里的各种声音,“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作者采用衬托手法,表明是描写是月影江声、秋夜之景,实际上却展现出诗人客愁不寐之情。
“入帘”对“高枕”,所以这里的“高”,当作动词使用。后一句的意思是说,远处隐隐传来潮水的澎湃之声。江声本是来自远方,但夜深人静,枕上卧而听之,好像又高出头部。
杜甫翻来覆去,又长吁短叹,心里更是胡思乱想,“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诗人为了生计,不得不拉下脸面,曾先后向很多亲朋发出求援信,但大多数石沉大海。一方面是因为战乱,大家都很艰难,也许自顾不暇,哪里还能伸出援手。
另一方面,诗人是一个糟老头子,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没有丝毫的利用价值,正所谓人走茶凉。唯有严武在关键时刻出手相救,才让杜甫一家死里逃生。“计拙、途穷”四个字,描写精准,生动地展现出困境中诗人的愁苦心理。
一番痛苦的回忆,诗人又想起来妻子还在催促他回家,尾联终于将诗情推向了高潮,“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老杜犹豫不决,不知如何回答妻子。虽然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是患难见真情,杜甫还是相信妻子,应该了解自己迟迟未归的苦衷。
纵观杜甫的这首诗,层层递进、含蓄委婉,充分地表达出诗人处于落魄之中的心理状况。全诗语言朴实,却耐人寻味,更显露出诗人对严武的一腔真情。尤其最后两句,饱含真情,令人不忍卒读,但是又越发显出诗圣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