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苏轼的这一首七律惊艳千古(图)

 2022-04-08 09: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4

《和子由渑池怀旧》,讲述的是要与弟弟苏彻离别时,苏轼所倾吐的心情。
《和子由渑池怀旧》,讲述的是要与弟弟苏辙离别时,苏轼所倾吐的心情。(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今天介绍一首七律和子由渑池怀旧》,讲述的是苏轼苏辙这一对兄弟之情:当苏轼面临二十多年来首次要跟弟弟告别时,不觉依依不舍,并写下了少见的七言律诗

说起来,两兄弟同为“唐宋八大家”中人,苏辙的存在感恐怕连曾巩都不如。苏轼诗文中经常提到“子由”, 我想绝大部分读者不会关心“子由”是什么人。读者都把目光给了苏轼,显得苏辙看起来似乎更像是哥哥创作的催化剂。稍微留点心的,恐怕也只会认为苏辙就是一个活在苏轼诗文中的平庸之辈。

苏辙平庸吗?18岁和哥哥同年中进士,做到尚书,副宰相,宋仁宗钦点的两宰相之一。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

苏轼常说文章“吾不及子由”,在苏轼那里,这绝对是真心话。苏轼兄弟,彼此都是推心置腹的。纵观苏轼一生,除了他的文章事业、爱情,最让人动容的,便是他与苏辙的兄弟之情。他们不但是兄弟,也是最好的朋友,同时还是最了解彼此的知己。

“乌台诗案”何等凶险,苏辙多次请求罢官救兄。人生辗转漫漫,两人不间断唱和几十年。去世后,兄弟俩还合葬到了一处。这样的兄弟情,也是世间少有。天各一方彼此牵挂的时候,也往往是他们酬答诗兴最浓的时候。因为彼此一片真情,酬答诗时有跳出陈套,甚至也能出千古绝唱,例如人所周知的《水调歌头》,一词出,余调尽废。

今天要说的这篇七律《和子由渑池怀旧》,同样是苏轼作品中耐人寻味的上品。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于公元1061年创作这一首七言律诗的,当时他24岁,苏辙22岁,两人第一次面临分离。又经过故地渑池,率先勾起苏辙回忆,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而苏轼很快地作《和子由渑池怀旧》,和了弟弟的诗。

渑池,对兄弟二人有着特殊记忆,在和这首诗之前的五年,19岁的苏轼和17岁的苏辙就是经过这里参加科举考试,并且还一同拜访了僧舍、一同题诗。第二年两人双双高中。五年过去,故地重游,自然格外多感。

诗分两层。前半部分重在自由抒慨,以雪泥鸿爪的比喻道出某种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颇为新警,用笔也是一气贯之,圆转流畅,颔联看似散句,实则对仗严整。“似”、“飞”、“鸿”、“泥”等字的重复出现,起到了或顶真或回环的作用,不仅不觉单调反而有流转的协和之美。下半部分回忆渑池往事,是上四句的细化,也算扣题。描写一下子变得琐碎起来。

诗虽名诗,精华却在前四句,后四句笔力较弱,明显有强撑之嫌,似乎显得多余,若砍掉后半部分,只作一绝句,更佳。强作八句,整体上有些参差不齐,毕竟前四句是那么空灵超逸。坡公不擅律诗,此或一证。

不过相比那首更著名的《定风波》,苏轼这首七言律诗,同样写出惊艳众人、流传千古的哲理。不是吗?

責任编辑: 袱唯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