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失业率超20%:2022年中国最大的黑天鹅?(图)

【williamhill官网 2022年1月28日讯】日前,中国研究机构披露的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2020届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过万者仅有4.3%,不足六千的人数却达到了近七成。这份报告公布后,引发中国网民热议,有人评论说“在报喜不报忧的背后,有种看不到未来希望的感觉”。

据多家中国媒体报道,中国麦可思研究院1月12日发布的一项威廉亚洲官网 研究报告显示,中国2020届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在六千元以下者为68.1%,在五千元以下者为46.9%,月收入超过一万元人民币者更可谓是凤毛麟角。一位多年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人士表示:这个比例在一些行业是属实的,比如针对出国的英语教培,在这个行业里面,只有极少数老师工资可以达到上万,大部分根据课时是四千到八千,刚毕业的或者兼职的助教则是三千到五千左右。而且,这个数字不只反映了一届本科毕业生的收入情况。

上述数据的公布随后在墙内引发热议,当天“毕业即月入过万的本科生不到一成”这一话题就成为了微博热搜的关键词。有网友表示:“终于看到个符合我实际认知的新闻了。”也有人说,这样的收入情况“不是多少钱的问题,是看不到未来希望的感觉。” 2020年中国的毕业大学生数量为874万人,2021年的数量则达到了空前的909万人。而今年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了千万。随着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已经导致了就业市场的“供过于求”,就连名校毕业的同样陷入内卷。一些清华北大毕业的博士生,都开始应聘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了,那一般学校的本科生可能就更是烂大街了。由此可见年轻人就业的困难。

中国2022年从事“双零”工作的就业人数可能超过3亿人。“双零”是什么?就是指“灵活就业”和“零工经济”,分别对应官方就业数据表中没有统计进去的就业和兼职或自由职业者构成的自雇主就业。这可是中国经济迫近的灰犀牛!

这里有一条朴素的经济学原理——宏观环境好不好,就看年轻人去了哪里。

一个高速增长的环境中,年轻人会优先选择哪里?

民营企业,创业公司,科技、互联网、新金融等新兴行业。甚至是,独立创业。中国入世后的20年,基本就是这些行业的天下。很多发财暴富的神话都在上演。

但是,在一个宏观经济增速不断下降,经济大滑坡的不振环境中,年轻人又会选择哪里?

——考公、考教、考研……

增量不在,机会越来越少。再没有“年薪百万、会所嫩模”的职场神话,只剩下“内卷至死,卷王永生”的职场内耗。

接下来,我们就看一组数据吧。

2022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1020万。上千万的毕业生,都流向了哪里?

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突破200万;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人数,突破900万;2022年,考研报考人数突破450万,相比较去年增长85万,达到历年最高。

1000万大学毕业生,200万考公,450万考研,900万考教……以上数据,千载一遇。

学术界的朋友们,把上面这种现象,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慢就业。甚至还准备了一套词,专门解释了“慢就业”——大学生毕业后,不着急找工作,而暂时性的选择了考研、考公、考教、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

那么所谓的慢就业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无法就业的人。把找不到工作、无奈啃老,说的这么清新脱俗。

慢就业……待业的年轻人,在害怕什么?

接下来,是一组更严峻的数据。

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16-60岁的就业人口,总体失业率不到5%。总体失业率看起来不高,而且还在不断下降。但是,这不到5%的总体失业率之下,却藏着一个严峻的现实——16-24岁的年轻人,失业率为15%;20-24岁的年轻人,失业率高达20%。

那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

1/5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

在这个数据之下,还有一组更严峻的数据——2015年,中国平均每新增一个市场主体,就能带来0.9个新增岗位。也就是说——多注册一家公司、一个个体户,能给社会大约多提供1个岗位。但是,到了2020年,这个数据下滑到了多少?

——2020年,平均每新增一个市场主体,只能带来0.5个新增岗位。

这个数据,又意味着什么?

全社会的新增就业岗位,在减少。以肉眼可见速度减少的,不仅是新增就业岗位——高排高耗能的行业转型,不断向外挤出需要重新就业的人口;教培行业遭遇灾难式下滑,一个新东方就优化掉4万以上的岗位;房地产被重锤,房地产销售和中介行业等诸多岗位加速萎缩;互联网被重锤,BAT不仅不香了,还不断传出裁员潮……

以上种种,还意味着什么?

教培、中介、房地产销售、互联网……全是年轻人扎堆的行业。年轻人扎堆的行业,就业岗位也在缩编。20%的年轻人口失业率、下滑近半的就业岗位新增、新兴行业的裁员缩编……

这些数据累加在一起,最终意味着什么?

就业,年轻人的就业,正在成为最大的隐忧!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大家仔细想想——全是精力旺盛年轻人,刚入社会、压力贼大、火气不小、戾气更重;如果这群人长时间找不到工作,无所事事,会发生什么?

有些事,不能细想。就业、年轻人的就业,将成为影响稳定的最大黑天鹅!

所以,“稳增长,保就业”,是2022年的首要目标。

什么叫首要目标?

无论再大的问题,只要碰上“稳增长、保就业”,都要让路。举个例子吧。每年的经济工作会议,都会根据当时的国内国际局势,安排明年6-8项的重点工作任务。

前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中,被放在重点任务第一条的是什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去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中,被放在重点任务第一条的是什么?稳定经济增长!

这种排序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稳增长,就是今年的第一任务。连解决卡脖子的硬科技,都要为稳增长让路,更别说什么房价了。

前面我们说到,“就业问题、年轻人的就业问题,才是今年最大的风险隐忧”。为什么只提了稳增长,没有提保就业?

因为GDP的稳定增长,是就业的前提。GDP每增长1%,就能带动130万人就业。

上面这个数据,来源于哪里?

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时任高层用三句话清晰的回答了GDP增速与就业的关系:

——我们关注GDP,其实关注的是就业;

——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大约100万人就业;

——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需要7.2%的经济增长。

理解了上面这三句话,你就能理解今年一切工作的核心任务——确保GDP保持中高增速。确保1000多万的应届毕业生能稳定就业。确保社会稳定,不发生底层风险,黑天鹅不飞上天。但是很明显,这个目标今年很难实现。

目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都基本熄火了,楼市为代表的投资版块就不说了,没钱投资,房地产没钱投资,地方政府没钱投资,连借钱的渠道都不畅了,鹤岗等一些地方都甚至财政破产了,哪里还有钱搞铁公鸡?这意味着年轻人就业的渠道少了一大堆。

而目前的消费也是惨不忍睹,房贷榨干了六个钱包,加上收入减少,很多裁员减薪失业,大家都没钱消费,所以拉动中国经济60%的消费这架马车也熄火了。国内吃穿住用行的大消费行业也不行了,这块流失的工作岗位也不少。特别是互联网和教育培训等行业被暴击,更是让年轻人的就业雪上加霜。

外贸这块暂时还凑和,但在人民币这样持续升值以及外资撤离的大背景下,这也是一个就业黑洞。

而且从2022年来看,这种情况可能会比2021年更差。所以,今年年轻人就业也将更加严峻。1000万大学毕业生,200万考公,450万考研,900万考教只是一个开始,年轻人就业更冷的寒冬还在后面…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