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召开时间最早的一次,这一次习近平为啥这么着急?(图片来源:NOEL CELIS/AFP via Getty Images)
【williamhill官网 2021年12月13日讯】美国在12月9日至10日召开全球“民主峰会”(The Summit for Democracy)。拜登在开幕致辞时说,目前全球的自由正受到威胁。此次峰会邀请了约110个国家及地区的领袖、公民社会组织等。台湾受邀参加,但中共国和俄罗斯被排除在外。
几乎是同一时间,12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召开时间最早的一次,这一次习近平为啥这么着急?
新华社发布的会议通稿中一共8处提及“就业”,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度提及“灵活就业”,其实也就是打零工,凸显“就业”成为中共高层日益棘手的问题。
以上这一幕,形象的展示了中共政府现在面临的内外交困的处境。
时光的脚步即将迈入2022年,距离中共的二十大召开还有不足一年的时间,目前集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和国家军委主席三个职务于一身的习近平,如果明年不能连任总书记,就不能连任国家主席。所以,明年是否能连任党的总书记对习近平来说至关重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因此,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人们惊奇的看到,中共前后一共提了25个“稳”字。相信在2022年,不仅对于经济,甚至在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稳”都将是习近平最看重的一个关键字。不过,按照“缺什么喊什么”来说,这25个“稳”代表着25个方面“不稳”。这岂不是要翻车的前奏?!
过去几年,中共政府的描述有其差异。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然而今年,中共被迫承认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中共新华社发布的会议通稿中一共有8处提及“就业”,其中涉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还说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然而,真的能保住吗?
让我们来看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国家发改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哈增友10月份公开表示,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就业一直面临不小压力,今年的高校毕业生达到909万人。他承认部分中小企业出现减招慎招的现象,招聘形势相对紧张。
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将更加凸显。大陆教育部与人社部于11月19日作出研判,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
那么怎么办?
没关系,中共最高层早就想好了解决一切就业问题的“高招”---“灵活就业”!
这是“灵活就业”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度出现。“灵活就业”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打零工!
在此之前,《人民日报》海外版在10月份的一篇文章中不知羞耻的发问,“代驾等灵活就业人员越来越多,你下班后打过‘零工’吗?”
文章里,中共官方毫不遮掩的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打零工”现象的出现,并随着产生了所谓的“零工经济”。
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岂不等于辛辛苦苦四十多年,一夜回到改革之初?
今年5月份,李克强在中共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承认,目前“全国灵活就业人员达2亿人”
按照中共威廉亚洲官网 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大陆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实际数字可能低的多。在明显少于8.8亿的劳动人口中,目前却有2亿人被中共称为“灵活就业”,再加上中共官方公布的失业率5.5%,可以计算出中国大陆的实际失业率至少应该在28.23%以上,接近三分之一,这才是中国经济的真实现状。
今年“灵活就业”首度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样的重要会议上出现,等于对2022年的就业情况做出暗示。
习近平为何频敲警钟?
随着会议的结束,更多的细节开始流出。
中共《人民日报》在其12日的头版显著位置,用大型的黑体字打出一句话,“那么粮食怎么办?”。让人看了心头一沉!在刚刚结束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亲口所说的这句话,再度引发外界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
一些罕见的描述在《人民日报》这篇文章里出现,文章描述习近平”他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有吃不饱、饿肚子的经历”,“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这些话让人想起三年大饥荒、那个饿死几千万人的恐怖年代。
难道中国的粮食问题已到这种程度?
习近平强调粮食安全,更深层的原因可能与他的战略计划有关。图为玉米示意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根据威廉亚洲官网 的国土调查结果,习近平说,“过去是南粮北调,现在是北粮南调。一些地方大把的良田不种粮食,要么建养殖场,要么是种花卉果木”、“耕地面积还在减少”。
习近平强调,“我是经常地敲警钟。我敲警钟是为了让大家警惕起来”。这种罕见的表述,再度心里再次一沉。
然而,不管习近平怎么所谓的“敲警钟”,中共各级地方官员根本不和习近平一心一意,各种躺平、懒政、怠政、不作为、乱作为,只会拍马屁,不会干正事...,种种官场怪现象层出不穷。
因为真心希望能平稳召开二十大,让习近平顺利连任的,除了习近平真正的那几个心腹,在中共党内恐怕没有几个人。相反,各种反习势力真正的愿望和习近平正相反,习近平强调了25个“稳”,反习势力最大的希望却是“乱”,他们希望越乱越好,这样才有机会把习近平搞下台。
习近平的另外一句话则似乎大含深意,“我们要利用‘两个市场’,但必须有一个安全线,...要明确重要能源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要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在关键时刻发挥保底线的调节作用。”
看上去,习近平强调粮食安全,更深层的原因可能与他的战略计划有关,上面这段话似乎暗含一旦粮食进口遇阻,中共政府由于国内粮食可以自给自足,因此不会天下大乱。然而这个问题就更加令人忧心,究竟是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场面?是闭关锁国,还是受到全面的经济制裁?
确实,在上世纪50年代,联合国所有成员国曾经对中共国实行禁运和经济制裁。
真实的原因是,解密的资料显示,中共早在战争开始前已经主动进入朝鲜,暗助金日成发动朝鲜战争。据著名学者何清涟在《尚未落幕的战争──关于韩战二三事》中披露,九零年代以来,美苏不断解密韩战的资料曝光了朝鲜战争的事实:在金日成的再三要求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林彪所部中国籍朝鲜族的三个精锐师在1949和1950年初调入北韩,编入北韩人民军,供金日成调遣,成为金日成进攻韩国的主力部队。因此,金日成才能在三天之内攻下韩国首都汉城(今称首尔)。
因此,195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谴责中共为侵略者,联合国所有成员国对中共国实行禁运和经济制裁。中共国和朝鲜随着这场战争进入了几十年孤立封闭的时代,丧失了和世界其它主流国家的关系。
如果当初中共不这样做,又怎会激怒全世界对其进行经济制裁?!
这已经不是习近平第一次强调“粮食安全”。
被反复强调的“粮食安全”
11月26日,中共喉舌《经济日报》在其头版发布评论员文章,《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罕见承认所谓的“粮食丰收增产”这并没有改变中国“粮食供需长期紧平衡的基本态势,没有解决粮食结构性短缺矛盾”,因此强调“要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9月22日,中共发改委在微信声明中发布粮食安全警告,抢购澳洲小麦。(图片来源:KIRILL KUDRYAVTSEV/AFP via Getty Images )
1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报告。在国家安全基础上,明确提出要“确保粮食安全、能源矿产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加强海外利益安全保护”。将确保“粮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
9月22日,中共发改委在微信声明中发布粮食安全警告,抢购澳洲小麦,这个时候也顾不上和澳大利亚已经陷入贸易僵局。据中共海关总署数据来看,今年1-10月粮食进口量累计13,795.6万吨,同比上升近23%。进口最多的依次是大豆、玉米、小麦。其中玉米进口量升幅最大,为236.4%;其次为稻谷和大米,升幅为111.9%。
包括在去年7月,习近平到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吉林松辽平原考察,期间也曾表示“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
随后,习近平就粮食安全提出的警告,也使“粮荒”再次成为新闻报导的热点和网络搜索的热词。
五大所谓“重要问题”
《人民日报》披露,习近平在会上强调了五大所谓的重要问题,其中包括“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
在这里,“粮食安全”属于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问题,仅仅是其中之一。习近平将“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称之为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初级产品供给包括“大豆、铁矿石、原油、天然气、铜铝矿”等等。
为什么会提到这些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当粮食禁运出现时,往往已基本处于被封锁状态,原油、矿石、有色金属、橡胶、棉花等所有产品都会面临这一问题。
这再次证明习近平在这里强调的“粮食安全”大有深意,这也是为什么要把“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称之为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
在这五大所谓“重要问题”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资本设置“红绿灯”的表述,也让受访的专家认为此举背后必有深意。尤其是今年中共政府对平台经济的所谓“垄断行为”以及对校外培训行业等领域的严厉打击,此番表态或许意味着明年中共政府将对资本市场的管控立规矩。
会议指出,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什么是资本市场的红绿灯?怎么设置?如何发挥积极作用控制消极作用?这每一句话的背后都可能潜藏着一个政策的用意。明年应该会有相对明确的举措。”一位不愿具名的有官方背景的财税专家对路透社表示。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