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最近动作频频,先后与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和财长耶伦视频通话。(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williamhill官网 2021年10月27日讯】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的经济大总管、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最近动作频频,先后与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和财长耶伦(Janet Yellen)视频通话,开启中美新一轮经济对话。10月24日中国官媒新华社的长篇报道《十问中国经济》,文内出现了“权威人士”的发言。长期关心中共政治的分析人士认为,“权威人士”或许为一个写作组,这是中共政治的传统。主要观点和方向,极大可能由刘鹤负责总体把关,但是代表了习近平本人的经济观点和政治态度。
这令人想起刘鹤5年前借“权威人士”之口,为供给侧改革“解画”;而在新一期中共理论杂志《求是》半月刊上,又有一篇文章与刘鹤有关。在本期《求是》杂志中,一篇署名“张晓朴”的文章,排在目录的第四名,仅在习近平讲话、《求是》编辑部社评和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的文章之后,标题是《新发展阶段经济工作怎么干》,副题则是《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福建的经济工作实践与启示》,颇引人瞩目。
张晓朴是刘鹤的智囊兼写手
张晓朴曾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研究工作组成员,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曾在中银监、中国国家外汇局任职,现职是中共中央财办一局局长,而中共中央财办的主任,仍是刘鹤兼任。
外界分析分析称,张晓朴亦是刘鹤的智囊兼写手。该文的背后,不可能没有刘鹤的影子。文章主要叙述习近平早年的经济施政,以批评现时的地方官。
文中提到,1992年,沿海开放地区流行“遇到红灯绕道走,遇到黄灯抢着走,遇到绿灯快快走”论调,时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则强调严格按中共中央要求办事,局部可行但全局不行的事,坚决不办,“治理整顿期间绝不能上新项目”。在制定厦门发展规划时,习近平明确提出,“搞经济特区不能照搬香港和新加坡的模式”。上述“交通灯论”,发源于当年的广东官场,曾被当作改革开放“敢闯敢试”的精神。
2009年7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曾重提这一妙论,称之为“解放思想”,“就是不要被无形的壁垒、心理上的壁垒把我们束缚了,不然广东就没活力了”。
张晓朴文章中批评一些地方干部对中农中央决策部署“认识理解不全面、不准确、不辩证”,例如对中央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一些地方就误读为要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央提出要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一些地方和单位就认为什么都要自己干,甚至不顾自身条件‘跨越式’发展高科技产业”。
文章表示,一些地方不顾产业规律和自身条件盲目上项目,导致内地电动汽车、新能源、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屡次出现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问题”;“有的地方缺乏系统观念,对出现的问题用‘一关了之’、‘一禁了之’等简单粗暴的办法应付,结果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引发一系列更大的问题”;“有的对本地区金融风险不加防范,幻想击鼓传花留给下一任,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借“古”喻今 警诫各地方政府
在中国经济饱受争议的时刻,新华社于10月24日晚间刊发《十问中国经济》,梳理十大社会关切、海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采访中国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作出回应。
目前中国经济再度面临严峻的挑战:房地产企业恒大面临“爆雷”危机;受供应链和“双控”政策影响,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居民生活和中游企业承压;受疫情和国际环境影响,中国居民消费低迷;同时“国退民进”质疑声再起……“权威人士”再度在中国官方媒体上发生“以正视听”,并不令人惊讶。
如果说新华社的“十问”是从正面唱好内地经济,以增强信心,那么这篇“怎么干”的万字长文,则是借“古”喻今,警诫各地方政府。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