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21年4月5日讯】刺激政策一出,空气中就弥漫着快活的空气。
刺激魔术如何实现?刺激的尽头在哪里?
一 基本概念
经济,无非就是一个生产与交易的过程。
金融,跨越时空的交易。包括跨越今时与未来的交易。
“货”币,非法币时代交易的媒介。物物贸易中,一部分体积小、易分割、耐腐蚀的货物,逐渐脱离消费本质,成为交换活动中的媒介。“货”币与货物一样,由劳动强度和稀缺性赋予价值,不会出现烂大街的情况。
法币,目前主要的交换媒介。法币本身并不具有稀缺性,容易滥发,法币不是“货”币,而是信用。信用,交易的媒介,信则有不信则无。
刺激经济,无非就是让今时(涵盖短期未来,后文一致)的生产增加。而刺激手段,无非也就是通过上述几个概念运作。经济刺激的惯用手段无非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二 货币刺激——画饼充饥
经济就是一个生产与交换的过程,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养的鸡鸭、自己造的产品,自己直接使用了,这叫小农经济。将自己生产的东西卖出去,换成货币,再用货币买回自己所需,这叫市场经济。
随着经济发展分工细化,劳动多数不再直接生产最终产品,而只是负责商品生产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劳动所得也不再是直接用于消费的商品,而是法币。这无形中增加了迷雾,模糊了对经济的本质认知,也模糊了经济刺激的本来面目。
经济刺激这一名词频频出现,很容易让人忘记,经济的本质,其实只是一种互换。经济刺激,也只能作用于互换之上。互换可以跨越时间进行,随着金融逐步深化,当下生产中,相当大一部分商品生产的目的,是用于交换未来的商品。
当前生产=现在交换(马上还债)+未来交换(未来还债)。
订立更多(未来交换)金融契约,这无疑会刺激当前生产增加。货币刺激,就是通过刺激这种当下与未来的互换,以未来还债的许诺,来刺激当下的生产。从而达到对当下经济生产的刺激效果。
未来是否能够还债?
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是,2020年底,全球债务将达到277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365%。债务只是金融契约的一种而非全部。
未来早已透支。未来还债的许诺,也早已变成了画饼充饥。
三 财政刺激——借而不还
各国政府早已无法实现财政平衡,财政刺激方案总会伴随着大量的财政赤字。财政赤字的解决模式,只剩下借债(借用本国居民储蓄或者海外储蓄)或直接赤字货币化。
经济刺激的惯用手段无非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果两种手段都透支了呢?
(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无论是通过(向居民贮蓄)借债解决,还是直接赤字货币化解决,货币现象的背后都是政府用欠条方式借用当前产出。
借——是从未打算归还的那种借。
四 三个阶段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利弊会有不同。
1)工业化早期。投资回报很高,投资基础设施有助于新兴国家迅速进入工业化状态。这一阶段私人的财力非常有限,难以承担基建重任。财政政策(将居民散财通过税收或储蓄聚拢,然后通过财政发挥集中优势)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工业化早期一般会有鼓励储蓄和税收较高的特征。这期间积极财政会有不错的效果,但金融化程度不深,金融蓄水池尚未形成,无法吸纳超量货币,积极货币政策非常容易转化为严重通胀。这一时期,积极货币政策效果极差,但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利的。
2)工业化成熟阶段。基础建设有了一定基础,金融深化也有了一定发展,股房开始具有金融蓄水池效果,超量增发的货币会被股房吸收,对通胀影响很小。此时市场前沿的私营企业更能把握瞬息万变的商机。而财政投资会与私营投资冲突,挤占资源,压制经济效率。这一时期,货币政策相对来说更能有效地调动私营投资的积极性,刺激经济发展。成熟的工业国在这一时期一般都习惯于货币刺激,较少进行财政刺激。这一时期货币刺激具有良好效果,而财政投资效果不佳。但这一时期,画饼充饥也开始了,风险向未来集中,而眼前一片美好。
3)后工业化阶段。资金很多,机会很少,投资环境恶化,货币刺激达到极限,利率降无可降。这一时期,资金开始发现,当前与未来商品互换的价格已经极其离谱,这种交换已经极不合算。当前生产=现在交换+未来交换。当资金发现与未来进行商品互换不再合算的时候,一方面金融(现在与未来的交换契约)资产价格有垮塌风险;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产能是服务于未来互换的,未来互换契约减少,还会凸显当前产能严重过剩。此时,当前消费相对于当前产能来说严重不足,但居民储蓄尚较为充足。唯一能够发力拉动经济的仅剩财政(借用居民储蓄)刺激。财政刺激会借用当前产出,可以缓解当前产能过剩问题。这一阶段,财政投资的重要性又有提高,现代欧洲和日本,货币超发、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情况下,货币刺激基本失效,只能依赖财政手段来刺激经济,疫情之后,美国也逐渐向这个方向转变。一些专家比如辜朝明等认为这一阶段财政借用居民储蓄拉动经济是唯一可用的手段(辜朝明认为国家加杠杆置换居民和企业杠杆,修复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同时缓解过剩产能,然后才有经济复苏)。但辜朝明等并没有指出国家加杠杆借用居民储蓄的最终后果。居民储蓄总会有一天是会被借用一空的,而国家却从未考虑借用之后如何归还,这最终将重创国家信用。金融与社会秩序的根基就是国家信用,当国家信用遭受重创时,将直接摧毁秩序。这是以系统崩溃的代价来暂时缓解问题。
小结:
如果只是货币政策透支,这是一种画饼充饥,这会诱导私人部门加杠杆。当反身性出现之时,当前与未来的交换契约(金融资产价格)就会剧烈重置,金融资产价格会崩塌,当前产能会严重过剩,但“货”币价值仍在。但这一过程并不会影响国家信用,系统不会彻底崩溃,基本秩序尚存。这会与1930年金本位时期一致。
而如果财政政策透支,这是一种借而不还,最终当居民储蓄借用一空时,就会彻底摧毁国家信用,这会导致整个系统完全崩溃,秩序完全缺失。秩序缺失,理性不存,混乱重归。比如1948年国民政府时期金圆券。
那,如果出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透支呢?……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