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火爆 背后有三个反直觉的真相(图)
为什么外行们突然都要造车了呢?(图片来源:Adobe stock)
【williamhill官网 2021年1月21日讯】似乎一夜之间,各大科技公司纷纷宣布要撸起袖子、亲自下场造车,新能源车抢滩登陆的阵地上,迎来了历史性的诺曼底登陆。
这就有意思了,隔行如隔山,为什么外行们突然都要造车了呢?
第一,是因为需求的拐点到了。去年中国电动车的渗透率是8%,但是一线城市达到了20%,就是说卖10台里2台是电动的。
科技行业有个非常神奇的规律,一个科技产品,从发烧友的小众玩具,到大众市场的普遍需求,中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鸿沟左边的人,是极客、发烧友、技术宅,搞小圈子;而鸿沟右边的人,对鸿沟另一边的事看不懂、不理解、不感冒。
但是,一旦渗透率能快速突破10-20%,就意味着这道鸿沟有可能跨了过去,两拨人可能会抱团汇合,形成一种真正的生活方式改变和社会进步。
所以,现在看数据,基本上确认,拐点有可能到了。为什么偏偏这个时候到了?因为中国工厂刚好建完产能释放,特斯拉借助强大的中国供应链和中国制造,得以迅速降低成本,完成了开荒期的市场培育。以上这是第一点,叫做需求拐点。
第二点,是巨大的激励效应。特斯拉现在是8300亿美元市值,也就是5.3万亿人民币,这什么概念?从来没有一家汽车公司来到这种天文数字的市值规模,它一家公司的市值,几乎快要赶上全球所有汽车公司的总和。也因此,马斯克身家2100亿美元,成为当下全球首富。
在这种巨大激励面前,电动车到底有多大前景甚至都不重要了,它能给背后的股东和CEO本人带来的巨大回报。这种激励效应,就会吸引无数外行,前赴后继的扎进来造车,不管车有没有,但是市值在涨,马上看的到。这种资本市场短期的、毫不费力的反馈和回报,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每个人各有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激励效应,必然会引发从未有过的激烈竞争和商业战争。
那么这事未来会怎么发展呢?我们想分享三个大家很少会谈到的要点。
第一,手机是轻资产,手机厂商没人自己开厂生产手机,统统都是代工。但是电动车,依靠代工,将来无法满足产能。所以电动车这门生意的模式,要比手机重的多。
资产重,大家都知道。但是资产重对投资和生意意味着什么,很少有人讲透。举例,世界最大的手机公司苹果,生意的回报率是40%(ROE);而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丰田,重资产回报率只有10%。
假如他俩都是一年赚10块钱利润,那么汽车公司需要投入100块钱的资本(10/10%);而手机公司只需要投入25块钱的资本(10/40%)。
所以,获得同样的利润、赚一模一样多的钱,但是重资产公司需要投入的资本数量是轻资产模式的足足4倍!
这是非常重要的核心,这意味着重资产生意如果想要利润增长,就需要把赚来的钱全部投出去不断的烧钱,才能满足昂贵的、持续不断的现金需求。
而更有趣的点在于,这部分花出去的钱,叫做资本开支,它写入现金流量表但是却不计入利润表,所以它是一个隐藏的、被大众忽视的成本。账面上永远会看到利润特别漂亮持续高增长,但是股东的口袋里却永远没钱。
所以,电动车能不能成为好生意,取决于它是不是真的能像造手机一样甩锅,把重资产外包出去。而目前来看,一家车厂想完全靠代工,自己不投资工厂轻松就赚到大钱,似乎很难。
第二点容易被忽略的差异和不同,是手机行业和汽车行业的集中度不一样。手机厂全球就那么几家,掰着指头就能数出来,但是全球的汽车厂,经历过百年那么多次洗牌,品牌还是多到根本数不清。所以汽车这个生意,从竞争的格局上就和手机不同,它不是手机那样赢家通吃的生意。
第三点更有意思,是曹德旺先生提出的降价效应。因为电动车是科技产品,符合摩尔定律,成本快速下降后,会倒逼燃油车降价。可是燃油车主,一部分是贷款购买。如果你足够敏感就会马上意识到,这是金融市场中常见的危机结构:足够高的杠杆+涨跌波动的资产价格=爆仓的风险。
最后总结,电动车是个新生事物,它似乎充满前景和机会,但也伴随着竞争和挑战。它和手机相似,但是二者却有很多不同。所谓智慧,恰恰是能合理分辨,事物之间的相似和不同。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